播放地址

合伙人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8

主演:朱亚文,郑元畅,李佳航,菅纫姿,韩雨芹,迟嘉,张哲玮,童苡萱,尹智玄,张馨,杨新鸣

导演:林家川,马鸣

 剧照

合伙人 剧照 NO.1合伙人 剧照 NO.2合伙人 剧照 NO.3合伙人 剧照 NO.4合伙人 剧照 NO.5合伙人 剧照 NO.6合伙人 剧照 NO.13合伙人 剧照 NO.14合伙人 剧照 NO.15合伙人 剧照 NO.16合伙人 剧照 NO.17合伙人 剧照 NO.18合伙人 剧照 NO.19合伙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12:27

详细剧情

古东青、霍志远、王子这三个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为了梦想,一心冲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批过服装,盖过楼房,倒过盘条,经历下海大潮、出国热浪等等不同时期。在创业的期间,三人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最后终于在互联网全面扩张的时代抓住机会,分别成为网络游戏、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一路走来,他们的友情、亲情、爱情也不断接受着考验,但三个男人始终没有迷失方向;他们重情重义,携手共进,在他们成功的光环背后,是一段普普通通却又不同寻常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电影慢谈之[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2012-10-10

打工者的最高境界,要么成为律所或者事务所的合伙人(Partner),要么成为执行董事,要么成为投资人或者大股东之一。而电影中的多数苦逼角色们,顶多算个高级白领,被人发工资,核心还是个打工的。中文的译名实在是不怎样。

Gene的老婆要和闺蜜去逛街,居然会很自然地让老公给安排一部公司的飞机,可见不是第一回。在泡沫膨胀到最大的时期,这些高管们过的日子不会比咱们的官员清廉多少。奥巴马要拿华尔街开头,真的应该举双手双脚赞成。

打扮一番,擦亮皮鞋,从大房子里开出保时捷飚到公司,这些人都是一幅幅志得圆满踌躇满志的样子,但是他们都有数不清的贷款和许久没付的账单,储蓄账户里的钱少得可怜。何况在公司里本来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不小心被干掉的话,全家人都傻眼了。不知道未雨绸缪的西方人,日子也没有想象中容易。

妻子的角色跟演员一样,一如既往的蛋定,没有怨言和唧唧歪歪,她的存在是Bobby赖以生存的最大运气,不是所有的失业者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本来有希望成为CEO的一个MBA,成为失业者以后,诸多的等待,抓不住那些乍现希望却又昙花一现的机会,只能接受了小舅子的木匠活offer,虽然表现拙劣,好歹能养活家人。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们,除了坐在电脑前写邮件,琢磨to和cc的致命关系,或者在会议室里与人字斟句酌的PK,还真的得有些别的谋生手段。他的再就业回到build something的实业,这或许也是世界经济的出路,靠玩弄财务报表和衍生品的经济学家,这个世界迟早会完蛋。

 2 ) 单位人的悲歌

前些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去理发,理发师都说生意比克林顿那时少了三分之一都不止。经济起伏,人总得理发,不过美国本来就秃顶多,有的人一寻思,跑到沃尔玛,买套二三十块钱的理发工具,回家自己理。

漫长的衰退,使得很多中产家庭一蹶不振,有的很悲惨,房子被银行收走,子女学业不继。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时候还是很残酷的。最需要工作的人,比如没稳定身份的外国人,得了大病的,刚来没经验的,或是体弱老迈的。公司裁员的时候,说裁就给裁了,没人同情你自己或家里的状况。

关于经济萧条中的挣扎,好莱坞拍了不少电影。由于制作周期问题,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年代才一一发行。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片子叫《外包》(outsourced),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经理人的工作被外包到了印度,自己被外派到印度培训接任者的悲喜剧。 这些影片多半站在小人物一边,把大企业塑造为负面形象 —— 好莱坞和共和党水火不容,相互抹黑。电影这种用来零售的文化,更需要取悦大众而非大老板 ——投资人除外。

2010年的《The Company Man》也是一部以经济萧条为背景的电影。 影片开始,几个经理人根本想象不到自己面临的危机,每天西装革履,信心十足地去上班。大老板塞林格拿着被奥巴马用 “荒淫无耻”(obscene)来形容的薪酬,却为了利润,一拨拨裁掉自己的属下,不管被裁者是不是家破人亡。美国保守势力常为大企业主辩护,说维护他们的积极性,经济就有活力。这种说法只能在理论层面说,对现实无比简化。现实中,很多业主并不会把省下来的钱拿出来投资再生产,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他们更倾向于把钱拿来享受。500块的午餐、5000块一晚的酒店,习惯了谁都觉得受用。至于就业机会 —— 增加人手有时候反影响效率,减员增效是更常见的选择。

片中几个不幸下岗的中层经理人和高管,把一生黄金时期交给了片中的造船公司。37岁的鲍比(Ben Affleck饰),家里养着大房子和豪车,还有维持中产体面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证。首先被裁的他,无法接受事实,认为很快会找到新的工作。结果怎么也找不到,只好屈尊跟大舅子做建筑工程。去年有位国家领导曾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没有尊严,这话说得还颇到位。工作不光是生计,很多人靠它认知自己的个人价值。鲍比的失业,毁了他的自尊,他甚至出现了性无能。有一份工作,尚能养家的人,可能把生活中的一切视作天经地义,甚至没事找事。一旦失去,才会觉得生活不堪一击,维系体面的一切实体和象征,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唏哩哗啦倒掉。

不久前看到一篇小文,说人遭逢逆境,恰如开水煮物:鸡蛋软的能煮硬;胡萝卜硬的能煮软;而咖啡豆,会保持原样。同样的逆境,一个人怎么应对,能看出英雄或狗熊本色。人之所以为人,而非靠着本能行事的禽兽,是因我们有着自由意志,可以去选择,包括在逆境中的取舍。片中三个失业男人,和他们的妻子,在逆境中反应大不相同。

鲍比和太太关系本来糟糕,儿子貌似是太太和前夫所生,一家人关系从冷淡到紧张。鲍比长时间失业,他的太太表现出惊人的忍耐、担当和宽容,对丈夫百般扶持,不让他就此倒下去。鲍比被这种倒霉磨砺了出来,抛弃了虚荣,也变得坚强勇敢,从头来过,不再害怕丢工。经此一事,两人成了患难夫妻,关系好转。这种温暖的故事,我在认识的一对中国夫妇身上还真看到过。这样的人,总是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另外一个被裁掉的高管菲尔就没这么幸运,他就好比那根胡萝卜,先硬后软。他原来是老板身边红人。被裁之后,由于年龄大了,找工作难如上青天。他从焊工做起,一路发展,一生卖给了公司,被辞退非常不能接受。夜晚他回到公司外头,对着大楼扔石头,狂骂。他觉得一辈子完了。他更觉得不平的是,世界并没有和他一样停下来,人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落伍感油然而生。而他的妻子,害怕被邻居笑话,让他每天背着公文包出去,按点“上下班”。渐渐地,他不去再就业中心了,而去酒吧买醉。一方倒霉 ,另一方落井下石,日子就一团黑,没法过。 没有了单位可回,家里冷若冰霜,他觉得活着没意思,寻了短见。得知消息,公司老板连葬礼都懒得去参加。

而汤米·李·琼斯扮演的合伙人之一基恩,好比是咖啡豆,从头到尾变化倒是不大。他对于事态,有一种无法力挽狂澜的无奈,但也没自暴自弃。他的妻子贪慕虚荣,讲究奢华享受,自己出个门,还想调用公司商务飞机。基恩丢工后,两人索性散伙。不幸的是,他找的小三,正是公司里负责裁人的Sally,也非善类,基恩在感情上两头不着地,很失落。他决定在事业上重整旗鼓,影片快结束前,他买下了船厂,召集旧部,准备重新开工。

基恩感慨,过去大家造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都是帐面上数字。这种怀旧倒也符合时代心声。实体经济时代,大家生产钢铁,制造汽车,产品有形而实在。后来“知识经济”粉墨登场,制造业转移,工作者开始制造泡沫和泡沫的衍生物,并互相销售。经过1990年代的网络泡沫,和2000后的金融危机,美国人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十年下来,我注意到,美国的中国制造产品日渐减少。同时间,美国制造而卖到中国的东西日渐增多:乔治亚的筷子,西弗吉尼亚的探矿设备,俄克拉荷马的天然气脱水设备。美国恐怕是被虚拟经济搞怕了,而“世界工厂”中国,也被污染搞怕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么变化下也好。

此片豆瓣译名为 《合伙人》,不大准确。被裁的合伙人只有一个。美国有The organization man, the company man的说法,类似于中国“单位人”一说。美国过去一些企业里, 新泽西的约翰逊教授写过一本书《工作的语言》(Johnson, C. S. (2009). The language of work :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t Lukens Steel, 1810 to 1925.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 Co. )介绍了美国卢肯斯钢铁厂。该厂1810年左右的创立,到美国制造业出现危机之前的1998年才卖掉,很多工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上班,甚至子承父业,一家人工种都一样。这里人们的归属感和国内我们说的“单位”非常类似。这都是工业时代的一种工作模式。人生无常,以后换工作、甚至短暂失业,很多人都会遇到。电影里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即便美国制造业复现繁荣,人的工作观念也会变化,稳定的感觉,恐怕只会成为传说。不稳定才是常态。现在要是听说某个人在某公司做了七八年,周围人都会大跌眼镜。工作不稳定,而人随着年岁增长,失去了折腾的精力意愿,这会成为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可能还是要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优势区间(niche)。片中的鲍比37岁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学的是大路货MBA, 技能模糊。我这里有个朋友也学了MBA, 但考了注册会计师,算有专长,职业道路就开阔多了。

恕我孤陋寡闻,导演John Wells以前并不知晓,其他演员则群星灿烂:比如帅哥Ben Affleck和实力强劲的 Tommy Lee Jones。扮演《与狼共舞》主角的Kevin Costner,在片中不过是个扮演大舅子的小配角,但大家演得都颇出色。和刘欢《从头再来》这种唱给下岗工人听的歌曲一样,拍这些失业者的电影,自然免不了煽情和励志,但总的来说,此片发人深省,是部被低估的好片子。

 3 ) 真实的生活,本来就该平淡中拥有美和残忍

昨晚看了电影《合伙人 The Company Men》,很喜欢他这种简单叙述而不是写小说的表达方式,直白、平和的叙述金融危机给造船企业中三个不同阶层的人分别的影响。再穿插中年危机和个人价值观因为外部因素艰难的改变等等的元素。。。其实生活,本来就该如此。
全篇没有那么多抑扬顿挫
就是自然而然
生活也是如此,不小心就失去或者获得,发现他的美时不经意也会看到他冷漠和残酷的一面

 4 ) 为何译成合伙人?

被裁员就要从头开始。失去了收入就失去了房子和车。更要失去以前的生活方式。到建筑工地去好好干活。看上去悲催其实命运就是那么回事儿。活下来才是好汉,从头开始吧。

男人女人的命运真是不同。女人们依旧过幸福的生活。

男人们似乎快没有出路了。没见着哪个女人出去勇敢的工作,挣钱养家了。

另外实在搞不清这个店名怎么一成合伙人谁跟谁合伙啊,这不就是老板一轮一轮的裁员吗?

 5 ) 当美国白领遭遇失业的时候

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已经好几年。放在这个背景下,电影《企业风暴》(The Company Men)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电影开始的一组镜头展现出美国中产阶级梦想成真以后的幸福生活,包括郊区精致的小楼、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昂贵的室内装饰、保时捷跑车或者沃尔沃旅行车、周末的高尔夫聚会,一直到超市购物用的印有绿色环保标识的帆布袋。考虑到美国人的公民权利相对受尊重,个人空间遭到侵犯的时候不多,拥有一个家就像拥有只属于你个人的城堡。实际上,这种温暖舒适、貌似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只是表象,所有的一切只基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白领工作。一旦失业,中产生活方式的崩溃只在顷刻之间,就跟电影中的三位主角一样。他们都出自波士顿的一家造船企业GTX。

因为重组并购的缘故,GTX公司决定裁员,类似的剧情已经无数次在美国的各行各业上演。Ben Affleck扮演的鲍比担任公司的地区销售经理,37岁,年薪16万美元。周一上班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还下意识地练习打高尔夫球的挥臂动作,对即将到来的噩耗浑然不觉。律师告诉他,“公司正合并相关部门,在那些职能重叠的领域内不得不做出一些困难的决定。我们已经安排好一笔慷慨的离职金,你已经工作12年,所以将得到12周的工资和福利。”

如果话题比较具有挑战性,美国人习惯调遣各种委婉的手法。律师跟鲍比说的话不少,但没有一处直接用到“解雇”之类的词,他用“困难的决定”替代。就我知道的美国英语中委婉地表达同样含义的说法已经不下10种,除“困难的决定”外,还包括“节约成本”、“精简工作流程”、“平衡人力资源”、“缩编”、“公司决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引进新的用工理念”等等。不管糖衣裹得多好,其核心只有苦涩:你已经被解雇。听到上面列举的任何一种说法的时候,有过美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人都应该很清楚,接下来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将办公室里的个人物品装进纸箱,比如那些摆在桌上或者挂在墙上用来向周围同事辐射幸福感的和妻子或者女朋友的合影。

鲍比当然明白律师在说什么。他的声调有些激动,“你们解雇了我?”律师让他冷静一些,说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安置服务,为大家寻找下一份工作提供方便。鲍比接下来参加了励志培训班,喊过“我能行!为什么?因为我有信心、有勇气、有热情!”之类的口号以后,他需要面对找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羞辱。起初鲍比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每天上午打好领带,就跟高薪工作等着他一样。他对工资较低、需要搬到偏远地区的工作完全不感兴趣,但很快就明白自己已经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利。

与年轻的MBA鲍比不同,菲尔(Chris Cooper扮演)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以后才从生产第一线升迁到白领岗位,他已经快60岁。菲尔躲过了GTX的第一波解雇风潮,但终究没能幸免于难。对他来说,寻找新工作的机会更加渺茫。维系眼前生活方式的压力之巨大,让他无法获得片刻的轻松。住房贷款、孩子的教育开支、信用卡账单等等,放在有工作的时候,菲尔可以应对自如。失业以后,每一样都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陷入绝望,最后只能将自家车库的门关好,打开车门,上到驾驶座,启动引擎。“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没人会注意到。”他曾经这么说过。菲尔一定不知道拿破仑说过的话,“如果强奸已经在所难免,你最好放松以后去享受这个过程。”(If rape is imminent…relax, enjoy it.)只要具备用“失业”取代“强奸”的勇气,菲尔的生命将得以延续。

鲍比和菲尔的老板吉恩(Tommy Lee Jones扮演)是GTX的创办人之一,他真切关心员工的命运,有爱兵如子的情怀。从他脸色凝重的程度和眉头紧锁的程度看,每走一个部下,都如同割掉了他身上的一磅肉。但除了请大家喝杯鸡尾酒、吃个牛排以外,他还能做什么呢?电影的场景安排在波士顿港附近,罗尔斯码头(Rowes Wharf)一带那些红砖结构的老建筑清晰可见。我有过好几次到波士顿港采访拍摄的经历,连造船厂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过。今天的美国应该只剩下造舰业。除了航母编队自己建造以外,商船恐怕几十年前就已经外包给日本、韩国,后来再加上中国。电影里吉恩几次带人漫步GTX的厂区。与中国欣欣向荣的江南、沪东们不同,GTX不象船厂,更象船厂的遗址。吉恩感慨说,“我们这个国家从前真还制造点什么,可现在呢,什么都靠电脑,靠说大话空话……”。

即使是奥巴马也不可能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吉恩当然也没法扭转造船业的颓势, 好在他善良、温暖。他的合伙人、GTX的CEO塞林格正好相反,他关注的焦点只是公司重组后的股票价格,对解雇多少员工、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则毫不在意。塞林格和吉恩一度亲如兄弟。从电影中看,在利润的挤压下,友谊存在的空间已经很小。不管公司有多少员工遭难,作为老板的塞林格继续拿到千万美元级别的工资,并登上《财富》杂志的收入排行榜。哪怕他的年薪砍掉一半也仍然算高得惊人,另一半如果用来挽救部下,那么几十位员工将可以继续维系他们中产的生活。我只能做一道虚拟的算术题,但谁又真正具备足够的道德权威去要求CEO们这么做?有多少CEO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抵得上几十位员工?苹果的乔布斯算一个。论业绩,绝大多数CEO们无法与他相比。论收入,绝大多数CEO们都不在意跟他比肩。连吉恩也说,没有高管愿意放弃500美元一顿的午餐,5000美元一晚的酒店房间。

这部电影没有通过砍CEO年薪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回归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导演给出的答案。鲍比的大舅子杰克(Kevin Costner扮演)做点小产业,他雇了几个水电工、泥瓦匠给人盖房子。鲍比一度拒绝为杰克工作,但最终还是抛弃虚荣,踏踏实实地成了他旗下的木匠。通过这种收入很低的体力劳动,鲍比不可能继续保时捷加高尔夫的生活,但他的精气神得以恢复,婚姻因此重新注入活力。不过谁都知道,鲍比解困的办法无法推广,没有那么多的大舅子、小建筑商能消化制造业衰落以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劳动力。蓝领拯救美国?即使秉持乌托邦理念的狂热分子也不至于这么设想。

 6 ) 一个男人的危机、责任和妥协

想象一个年收入16万美元的公司主管,有房有车,有老婆有两个孩子的标准美国中产阶级,突然遭遇公司裁员,接受了公司3个月的薪资+6个月再就业培训的遣散补偿,在经济下行的环境里变成一个失业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像一片被吹落的蒲公英,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飘荡于飓风之中。

这是一个大多数美国中产面临失业时会遭遇的现状,房贷、车贷、保险、信用卡账单、孩子的教育支出,所有原本与这个男人绑定的一切,通通因为他的失业而变成无根的浮萍。这是每一次美国经济危机要造成普遍后果,1920,1929,1948,1954,1957,1960,1969,1973,1987,2000,2007,包括这一次新冠肺炎带来的剧烈下行,作为美国经济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不知有多少人要遭受停薪、裁员的影响。

《合伙人》讲的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当下的现实,它就像电影《传染病》一样,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根据过往发生的事件虚幻推导出来的耸人听闻的故事,但它却有可能以一种比虚幻更现实的方式卷土重来,从电影情节里切换到新闻频道中。

当一个男人面临这样的危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呢?这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未等到“中年危机”到来之前就是当头一棒,他肯定不甘心被这一棒打倒,毕竟一路从大学毕业混到企业中层,进入中产阶级,他的付出和他的性格也不允许他轻易言败,但现实给他的底气可能大不如从前那个刚出社会,一无所有的自己了。现在他只有3-6个月,特别是在没有储蓄,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所有顺其自然地固定支出会在固定收入即将中止的时候变成一个巨大的负担,好像自己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美好生活,像是建立在虚幻中的空中楼阁,梦醒了一切都会崩塌。

影片里的男主人公沃克也不甘心,他有一座漂亮的房子,有个漂亮的老婆,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有一辆酷的要命的保时捷跑车,每天上班前他可以去高球俱乐部跟老伙计们挥几杆再回公司炫耀他的成绩,他讲话总是带着自信满满的幽默,满脸洋溢着两个字:成功。但这个标签很快就要以他意想不到的速度从他身上被撕下。

他老婆在知道他失业的那一刻,觉得生活的一起都可能要随之改变,他们赶紧缩减了生活里所有不必要的开支,也不出去吃饭了,全都在家里吃;找了三个月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他想去挥几杆发泄下情绪,老婆已经帮他退了会籍;接着他发觉连儿子的Xbox都负担不起,也退订了;再下来他们先是卖了跑车,再就是万分不愿意地卖掉房子,搬回去跟父母一起住……

沃克不断地降低对新工作起薪的底线,原来年入16万的他,12万他也接收了;12万找不到,9万他也接受了,还是定不下来。他的大舅子是帮人家修房子的,要给他一份活儿干,他一开始很不情愿——再怎么说我也是个白领,我怎么能沦落成一个搬砖的?换作你,你肯定也不愿意,但如果你再没有收入,你可能连老婆都保不住了。幸运的是,沃克的老婆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女人,她没有抱怨一丁半点,但她让沃克知道他们再没有新的收入处境将十分艰难。

最终,沃克就跟着大舅子一起干,让搬啥就得搬啥,干慢了就得遭嫌弃,木板钉坏了得重钉,水泥和稀了就得重和,干一天活就得一天收入,干好了就有额外奖励,不干活就别想躺着收钱——当雇佣关系回归到它最初始的状态,相信不是每一个每天坐在空调房里敲敲电脑烧烧脑细胞度日的白领能够接受的——如果说体力劳动需要的智力付出简单而让你的工作不至于有太大压力,它给你的体能考验也一点都不会少。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如果你在唇枪舌剑、”纸上谈兵“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你该搬砖还得去搬砖,要不然别说房子、车子、老婆、孩子,你连内裤都可能输光。妥协的底限在于你在某一个节点对承受失去所设置的上限。沃克已经不能再接受失去整个家庭,所以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从此一无是处了,妥协是暂时的过渡,而不是对生活投降——这换成一个好理解的中文词,叫做:认怂,或者,暂时认怂。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也都是在对生活“认怂”,有的人到中年,在公司被同事挤兑,被上司辱骂,但是却选择嬉皮笑脸或者忍气吞声;也有喝多两杯,抒发了一大堆对未来的想法,但第二天该干嘛还干嘛;有的对公司甚至职业有一大堆不满,对收入也有一大堆不满,但却不敢说走就走……

最近美国疫情肆虐,经济极度下行,特朗普政府在左翼媒体上饱受诟病,但是他还是想匆匆结束封城和居家隔离这样的举措,尽快让工商界的运营回归到正常,因为他知道经济牌是他最大的一张连任底牌,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要让他输光所有;而美国的中产阶级甚至比起疾病,更害怕失业。有篇文章说,美国街头无片瓦遮身的流浪汉有可能之前都是风光无限的中产,因为一场危机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无法翻身,妻离子散,欠一屁股债,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这种现状离中国的80后,90后和新一代00后的年轻人也不遥远,当我们整个经济政策越来越鼓励消费来拉动内需,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经济波动越来越与全世界联动,职场上的铁饭碗在现实中越来越少,年轻人越来越讲究当下生活的质量,越来越习惯于超前消费而不注重储蓄,这种危机迟早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怎么在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当中拥有比较持久的安全感呢?我想或许有以下的几条:

1. 不停强化自己的硬实力,例如专业能力,学历等;

2. 保持适度消费,在稳定的时候保证存有6-12个月的抗风险资金;

3. 比起还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房子/车子),现金流更加重要;永远记得存款和给存款保值;

4. 居安思危。在境遇和行情好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要为将来可能到来的危机做足准备,“未雨绸缪”;

5.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双收入渠道,并尽可能让两个收入渠道的收益达到持平;(有难度,但最安全);

6. 娶一个通情达理,能与你共进退的女人作老婆。

 短评

金融危机失业

10分钟前
  • mmhh
  • 还行

rosmary这回演了个贤惠老婆。伉俪情深的戏码我没有抵抗力啊。

1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生活质量的落差,让人无所适从。慢慢变好,慢慢变老,是最好的人生轨迹。

17分钟前
  • 一片云
  • 推荐

美国成为NO.1是有道理的。

18分钟前
  • Bobing
  • 还行

确实,比《华尔街2》好多了。虽然讲得肤浅,但是也描绘了大势所趋下人的无奈

19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推荐

有些音乐还不错

24分钟前
  • Sora
  • 推荐

不会热血沸腾的励志片

28分钟前
  • ssxy
  • 还行

人生无常,必须坚强。一部男人戏,不少熟悉的老面孔。直线叙事,没有高潮,片中体现时间环境的季节景色我很喜欢。“我会赢,因为我有信念,勇气,和热情。” 虽然警言名句不能支撑起任何一个人生,但偶尔还是拿来自我激励一下吧。

32分钟前
  • Dreamer-Echo
  • 还行

世事艰辛,面对失业数字的挑战,如何面对改变的生活和自我?波士顿没有东京奏鸣曲,美国式的中产励志。只给四星,不推荐

35分钟前
  • k-pax
  • 推荐

故事是好的,演员也是好的,可惜的是剪辑没有一气呵成,有些东倒西歪。美帝背景下的失业人生,虽然国度不一样,但有些东西和理念的共通之处全世界都适用,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环境下,值得一看。任何低谷都是一道坎,坚持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36分钟前
  • 推荐

只有工作是那颗唯一有弹性的球

38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人情和道德化解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的庸俗片

41分钟前
  • 空羽
  • 较差

看似平淡的片子却看的人背脊发冷 海报上的他们高处不胜寒却不知低处更是严寒 是贪婪让我们的世界变了样么

42分钟前
  • roro520121
  • 力荐

希望天下没有被炒得人,挺温暖的,希望自己以后能干的好吧

44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阵容感觉很不错,总体也可以

46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美国的下岗再就业

48分钟前
  • Carf
  • 还行

老中青实力派男演员加盟,故事说得还可以,职场就是这个样子的。

49分钟前
  • 章鱼
  • 力荐

浅薄、刻意、俗套、生硬、平庸

51分钟前
  • 上林苑
  • 较差

三位小金人得主的入驻、众多实力派的加盟,本应该让这部影片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可期待过高以至于最终事与愿违。故事节奏完全没控制好,很多东西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作为商业题材来横向比较的话,还是会比《华尔街2》好一些。★★☆

52分钟前
  • Q。
  • 还行

It's a Major down beat, at least for me. It's impossible to find a decent job in States

57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