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剧情片韩国2013

主演:河正宇,韩石圭,全智贤,柳昇范,郭度沅,金瑞亨,李璟荣,泰丰·巴德姆索,托马斯·蒂梅,帕斯奎尔·阿莱亚尔迪

导演:柳昇完

播放地址

 剧照

柏林 剧照 NO.1柏林 剧照 NO.2柏林 剧照 NO.3柏林 剧照 NO.4柏林 剧照 NO.5柏林 剧照 NO.6柏林 剧照 NO.13柏林 剧照 NO.14柏林 剧照 NO.15柏林 剧照 NO.16柏林 剧照 NO.17柏林 剧照 NO.18柏林 剧照 NO.19柏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17 20:27

详细剧情

  德国首都柏林,一起失败的军火交易使朝韩各方势力的对抗趋近白热化。朝鲜大使李学秀(李庆荣 饰)及间谍表宗盛(河正宇 饰)发现来自祖国的另一名冷血间谍董明秀(柳承范 饰)现身柏林,政权更迭让多年漂泊海外的他们心中充满不祥预感。在此期间,宗盛不得不遵照党的指示监视妻子——大使贴身翻译莲贞熙(全智贤 饰)的行踪。另一方面,在追查军火交易行动中遭受挫折的韩国情报机构负责人姜部长(韩石圭 饰)不甘失败,持续追查宗盛的踪迹。  在大使叛逃计划失败后,宗盛得知董明秀来到柏林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和肃清对象,他只得带着妻子绝路逃亡……

 长篇影评

 1 ) 对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的再次尝试

  《柏林苍穹下》的作者维姆.文德斯曾写过一篇文章《试图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这让看完影片并跃跃欲试打算写第一篇影评的我十分沮丧。因为首先,这部影片的作者已经写了一篇“影评”了,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初级影迷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影片解读的”标准答案”;其次,连作者本人都说这电影“无法描述”了,那我能写出点什么东西呢?不过,为了向能让一向耐不住性子看“闷片”的我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大家号称的“闷片”,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刍里面的经典片段的导演致敬,我还是要尝试来谈谈这部片子。



  说它是奇幻片,应该没什么异议。但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打算拍一部关于天使的电影,如何表现才能使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的观众都明白并信服?换一个角度问,也就是在没有与天使接触的经历,也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文德斯的“天使”仅仅是头脑中幻想的产物吗?
  其实不然。
  文德斯对天使的设定是诗意而严谨的
 “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 ”
  这解释了为什么片中的天使始终滞留于人间,也引出了关于柏林这个城市的思考。
  而翻开圣经,可以发现片中的天使严格遵循着基督教中的定义:
先谈谈对天使特征的表现方式。天使多以人形出现,故演天使的演员除了统一梳辫子、穿黑色大衣外,外表与常人无异,翅膀也在片头就悄悄隐去。我们能从人群中辨认出天使的原因,除了他们统一的装束外,还有他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图书馆内,天使会互相点头示意。我们能轻易地区分天使所见与人类所见,是因为导演将天使定义为无法区分颜色,这是我认为的本影片最出彩的设定之一。首先他强调了天使的非物质性,他们也没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同时也便于我们区分天使与凡人的视角,因为黑白镜头皆天使所见。(片头从小孩的视角看去亦是黑色,一则可能是这些小孩也是天使,二也可能暗示心灵纯净者与身体残缺者更接近上帝,因为在天使谈话中提到“一个盲人看到了我”,聋哑儿童也看到了天使)。达米尔由天使转为凡人后,他所见的也由黑白转为彩色。而之前,则有两次预示,一次是在马利昂的房间里,天使被她的自述所打动,黑白的视觉转成了彩色。在一段摄影机快速而不平稳地穿过夜晚柏林的景象中,彩色的视角又转为黑白,是天使卡西尔以不动声色的眼睛旁观夜晚柏林的罪恶。
天使能御风飞行。片中车祸那一场景之前的快速推近,一组柏林夜中流浪汉的镜头的快速播放,其实都显示出天使能快速移动。
天使能帮助人们。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首先,天使能听到人类的想法,如果起初片头那无数人窃窃私语的声音让观众摸不着头脑,那么之后一长串看电视的妇人,绻宿在沙发后面的孩子,站在梯梯口抽烟的女人,为孩子犯难发愁的父亲的独白,以及图书馆、地铁上每经过一个乘客都能听到的一句话,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天使的读心能力,他们甚至能听到空中电波的声音。(片中环绕广播塔一圈,听到了不同电台的声音)在孕妇临产、地铁上的人绝望与小伙子要跳楼时,天使抚慰他们后,他们的想法都由悲观转向相对的乐观,但要跳楼的小伙子还是跳了下去,天使卡西尔一声痛苦的喊叫告诉我们天使尽管能影响我们的想法,但面对人们的行动,他们无能为力。如果再考虑到故事的背景——柏林,意义便“升华”至对东西柏林何去何从的无奈感。
天使是属灵的灵体,无骨无肉。故人们无法见到他们。但他们又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人们也会感知天使的触碰,这由他们会挠挠天使所触的部位可以得知。而且之前我很难接受的是本片的天使是有影子的,尤其最后Nick Dave演唱会中,天使卡西尔的影子随舞台灯光而变化,宛若天使之翼,这可以推知天使的影子不是文德斯无心之误,而是他对天使“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的个人解读。
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其实都是严谨的表达。正由于这些对天使定义的严格遵循与巧妙表现,使得这样一部涉及宗教概念的奇幻片既得到了基督教世界的承认,又为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所理解。


  其实一直在困惑为什么电影会选择天使来表达内容?回到影片开头,“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的诗歌贯穿始终,接下来便是天使站在是胜利天使像旁边,以俯视的角度和悲悯的情怀体察人间,也许导演一直在试图避免用大人的视角反思世界大战这段大人们犯下的错误,因而通过孩子和天使的眼睛来描绘柏林这一块充满伤与惑的土地吧

 2 ) 《柏林苍穹下》废墟、巴洛克戏剧与历史天使

《柏林苍穹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倾听人类心声的天使穿着大衣长袍穿梭于柏林这座城市中,其中一位天使却因为爱上人间的女子而决定变成凡人”,文德斯将镜头置身于处于冷战的柏林下,俯瞰冷战背景下柏林人的一种状态,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设定非常重要,一是两个男主人公天使的身份,天使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穿梭于柏林之中而不被注意,同时在这种设定下决定了影片中所表现的人对于两个天使来说永远是客体化的存在。

影片所置身的时空环境是处于冷战中的柏林,决定了它镜头下的柏林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而更像是一种二战后的废墟状态。齐美尔从人工和自然的角度对废墟进行了有趣的考察。废墟是这样一种情况,人类强加给自然的建筑遭到了自然的复仇。当我们看到文德斯镜头里那些废墟建筑的藤蔓和蜘蛛网的时候,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想法,基本场景也是如此。人类制造的建筑脱离了人们起初对它的期待和意图。我们在这些空间里看不到人的存在,我们看见街道、空港、高架桥这些人造的场所,没有任何人,并且不欢迎任何人。

本雅明对废墟的理解更加深刻。本雅明关心的不是变成废墟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废墟,他甚至将语言也视为一种。如果我们代入本雅明的观点进入影片,或许可以说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两个天使和一整片废墟的故事,柏林就是一整片废墟,历史本身就是废墟本身。在这片废墟中,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在废墟边缘驻足的行人却是流动的,自足的废墟散发着危险的魅力,仿佛催眠着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和他融为一体。这个时候,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逆转,本来是客己的废墟变成了主体,抓住此刻沦为客己的人们,向人们展示着真理。

《柏林苍穹下》的编剧彼得汉德克以他第一视角书写了一种天使观看柏林的方式,即一种客体化的、游离的观看(这种叙述方式在汉德克其他文学作品如《痛苦的中国人》也经常可见),而这种悲哀在于,留给文德斯的东西只剩下了元素,而不是有机的整体,一个又一个的孤立的要素,永远凑不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进而失去了那种全然的鲜活的语境,每个要素都是孤立的、自闭的单子。在《柏林苍穹下》中,文德斯所设计的两种天使,同时也可以概括为两种戏剧状态,一种是古希腊戏剧式的,有鲜活的人物,灵动的面孔让天使坠入人间的爱河。另一种所呈现的是巴洛克戏剧里登场的就是没有轮廓的模糊的人,就像怪核里那些有着面孔却没有五官的人物一样在,所有存在都是碎片,那些碎片是巴洛克创作的最高贵材料,是不间断的堆积碎片,使得电影中的影像碎片本身没有意义,往往只是把一些碎片堆积到一起,但它们激发了某种模糊但是强烈的感情。文德斯在影片中对于人物状态的呈现与炼金术士的行为是类似的。古典时代遗留给巴洛克作家的一切都逐个成为元素,最终被构筑成为新的整体(彼此之间不存在联系)。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最有名的第九条论纲里本雅明描绘的一个历史的天使,这也是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所描绘的新天使。本雅明非常珍视这幅画一书里把这幅画让给了自己的最好的朋友肖勒姆。在历史天使看来,历史不过是废墟的集合,天使想要进入废墟之中拯救死者或者重组被破坏的东西,但是一阵强风将天使吹走,强风将天使强行送往未来,这个强风的名字就叫进步 。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与文德斯影像中的天使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存在,它不受地上的法则的束缚,但也不是全能的。一个沉醉于阈限空间、怪核之类的东西的人,他通过这些作品达到了某种脱离的状态,脱离了此时此刻的束缚,但他依然抵达不了自己渴望的彼方,因为这个作品表达的恰恰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比方到底是什么形状,于是用模糊的记忆碎片堆起了摇摇晃晃的乌托邦。

 3 ) CC版花絮里的另一個結局

1. 收錄了“另一個結局”:金髮天使卡西爾一等演唱會結束就下凡了,從正在收拾傢伙的Bad Seeds舞臺前走到隔壁吧台,大大咧咧來到擁抱中的情侶身邊。三人喜相逢后隨即展開蛋糕大戰臉上身上搞得一塌糊塗,導演帶著寶麗來走進鏡頭中拍照留念,女主即他當時的女朋友也朝他拋來一塊蛋糕……完全打破文藝氣氛的結尾,文德斯碰到劇情片就不時會出現莫名其妙的二缺構思、只有他自己覺得妙而旁觀者都為他發窘,這另一個結局就頗有這種風采——好朋友分開一天就重逢、美麗的女主還是導演的人,算什麽呀喂!但跟他後來更加哭笑不得的構思相比,這個結尾其實還蠻快樂的,免得卡西爾在《咫尺天涯》裏面吃苦了,多幸福!老李也不用皺著一張老臉出來作人生導師了!

2. 奇緣在於,早在1982年,兩位天使Bruno Ganz和Otto Sander就已經湊在一起打算執導一個紀錄片,內容大致是他倆去尋訪兩位同在二十年代的德國出道、大部份時間也都生活在柏林的老演員,其中一位就是《柏》片中扮演荷馬(就是獨自在荒地和圖書館遊蕩的那老人)的老喜劇藝人,花絮里收錄這片中跟他有關的片段。後來看了訪談,原來文德斯cast這倆位是因為他倆本來就是二十幾年的老朋友了不用為角色重新培養感情!

3. 刪除片段中有一個鏡頭拍到Rowland和Harry Howard站在車行門口的背影,然後Bruno Ganz走到兩人中間湊熱鬧。不得不說哥倆的背影跟雙胞胎似的,而且不用回頭就知道是營養不良的地下搖滾人。

4. 片場花絮為劇中劇集中營一景的拍攝,文德斯用法語同Alekan為首的攝影班底交流并發出指示,跟群眾演員開德語,跟Peter Falk說英語。一想他去法國遊學過一年,會說法語也是正常的。

 4 ) 在孩子的操场里坐着总是安静

你说影评不是个人的东西,可是我怎么越来越将公众的触觉内化了呢?

我坚持将影片看完,我曾宣扬自己是看闷片冠军,可中途还是感到饥饿干渴无聊犯困。每个人都像文学家一样絮语,身处其中,置身世外,自由来去,悲悯情怀。
对于故乡很少人看得出诗意。“河流发现自身的河床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停滞的河水开始奔流不息。”文德斯始终关注那些固定于原处的旅行者,坐地日行万里,人们神情呆滞,念叨着那些实现不了的愿念。我漂泊在外太久了,实在是太久了。于是渴望真切的感觉:喂喂小猫,发发高烧。
在电影中他们神秘而又诗意地栖居了,可是现实里仍有颇多龃龉,你可以肯定曾经永远和一个人在一起吗?你抛弃永生就为了得到那些猩红色或是酱黄色的食物残迹么?总有一个人先因为爱而寂寞,后来者前赴后继,他们奔向广场的雕塑,下落不明。
天使坐在孩子中间观看马戏表演时候异常安静,他略带惊奇的看着小孩子们的欢呼和那些幼稚但却奇异的表演,只有这时候你可以感觉自己是一种可以自由把握的置身其中。你可以理解或者说可以把握你身处的人群,你不会迷失,或者你甘愿迷失。我时常一个人走到小学的门口,孩子们在操场上混乱的言语,让你忍不住仰望苍穹,闭上眼睛,心里有一条河水,突然汩汩开始流淌,这是生命的源头活水,它已经就不隶属于你本人。
天使离开凡间太久了,他恍若隔世一样轻轻抚摸那些凡尘往事,在身旁男人纵身跃下高楼的一瞬间刺耳地鸣叫出声来。于连在狱中轻声呢喃,孤独一人活着......怎样的痛苦呵。天使何尝不如是,“孤独无助,任其发生,我们不过是谨小慎微的野蛮人。”
依靠精神生活多好,日复一日。亲密的人在隔壁的房间里甜睡,多么祥和的星期天,喂喂小猫。发发高烧。当你悲观的时候我会将你挽救,“吊秋千的高手折断了脖子”,我会紧紧拉住维系你我的绳索,屏住呼吸。
我始终不可站在一定高度评价影像,思维始终混乱,面对漂亮的画片宁愿击掌也不愿记录下倏忽而逝的感觉,观影是私人的事情,我们不是天使,我只能这样解释。

 5 ) 天使之眼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The Time Of This Questions, Why Am I Me…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Isn’t Life Under The Sun Just a Dream? Isn’t What I See,Hear,And Smell….Just The miracle Of a World Before The World?
Wim Wenders的《柏林苍穹下》以这样一段独白式的质疑开了场,并不冷漠的黑白色调泛着宽和忍让,在天使的眼睛里,世界再绚烂再精致也是无色的,只有一旦落入凡尘才会变成鲜艳刺眼的彩色,前者是平和无波的,没有痛苦没有向往没有后悔也没有绝望,因为天使的职责是守护战后的西柏林,是帮助失意彷徨的人走出困境,给他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所以他们自身首先保持着先知先明,人间的七情六欲仿佛与之无关;而后者自从人类犯了原罪就永远脱离不了欲望煎熬,饥饱的欲望,冷暖的欲望,得失的欲望……这些情感虽非圣洁,却有着原始的热烈浓艳粗鄙,是能给人具体触摸感的。
两个天使穿梭在空旷的图书馆,荒芜的杂草丛生的乡间,萧条的街道,沉默的地铁,倾听着人们各种各样内心的声音,有抱怨有愤怒有绝望有愿望,让镜头前的我感叹,知道他人所想并不是什么幸福之事,因为这世上竟有那么多未遂的心愿和痛苦,但天使们微笑地走过去,用他们的温暖虔诚的感化着每一个受守护的心灵,虽然只有孩子们看得见(仰起的脸洋溢着纯真和快乐),但那些被倾听的人是幸运的。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不是主线,其实导演借天使之眼描述着柏林战后的满目仓夷和人心惶惶,也探讨着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当然爱情在这里也很重要,是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马戏团女演员对镜自诉的情景十分哀婉动人“我得不到爱情的滋润,我变得那么丑陋平庸”,其中一个天使在倾听她的内心后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惜化身为凡人来到这个色彩汹涌的世界,她在梦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虽面目模糊,但她已经爱上他了,于是他们互相寻找,终于在nick cave & bad seeds的演出上不期而遇(她的缓慢舞蹈极优美),漫长的注视后终于拥抱在一起,灵魂也得到契合!

 6 ) 《柏林苍穹下》《银翼杀手》的后现代迹象

阅读大卫 哈维的《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其题目便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到三个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时间与空间”,从中我们能够基本了解作者想要阐释的角度与文章的基本框架。作者在首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次文谈论的将是后现代作品是如何表现时空压缩的主题。而切入点则是两部同异共存的电影。而我想先从两对原本绝对不可能结合的结合入手,从而打开我的想谈论的话题。

                     一结合(灵与肉)
《银翼杀手》中的戴克和蕾切尔(我们暂且将戴克看做人类,虽然此身份很待怀疑),《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丹米尔和玛瑞安,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将复制人看做是物质的一面,而天使则是精神的一面,我们可以说前者是人与“肉”的结合,后者是人与“灵”的结合,同时“肉”的一方需要经过些许“灵”的升华,而“灵”则需经过“物质”的“堕落”才能实现结合。似乎两片都存在这样的潜台词:这才之所以为人。似乎也潜在地告诉我们这便是后现代时空中存在的人的特性。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分纯物质、人、纯精神这样自上而下的等级(似乎有人不是很赞成这一等级的区分,并认为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但此文我还是勉强认为有。因为自古以来精神都是高于物质的存在。)两部电影不谋而合地都把女性放在了“下等级”的一方(此“下等级”并没有高下的偏见),男性总是高于女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章中称“她只有承认了俄狄浦斯的巨大力量,她才能够进入象征真实人类的领域”其实我认为在她承认此定律之前就已经被源于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导演或编剧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念等等)被迫处于佛洛依德的象征性世界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支配(高等级) 从属(低等级)
戴克(男性)——人类
                          蕾切尔(女性)【复制人】
丹米尔(男性)【天使】
                          玛瑞安(女性)——人类

                        二交流
思想的声音充斥着《柏林苍穹下》,天使可以听到人们思想的声音,整个世界都是思想的声音,又或者说天使生活的世界是人类思想的世界。(就像思想史学者认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文章中p167所用的“低语”一词我不能赞同,因为那些声音确实没有经过人类的发声器官所发出,而真的只是思想而已。)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很少,几乎门可罗雀(当然这也和导演自身的风格有关系):还是天使时的丹尼尔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另一个天使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孩子和天使丹尼尔的对话,坠入人间的丹米尔和玛瑞安的对话,除了两个天使之间的对话,以及丹米尔刚变成人时和一位路人的对话,之后和彼特 福克及稍后和三个孩子的对话有互动外,其他都是单方向的会话,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独白似的诉说,尤其是最后玛瑞安对丹米尔所倾述的那一段冗长的对话,似乎只是自身内在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用精神将自己框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影片中天使曾对自己的伙伴说:精神,人除了精神外一无所有。这是否只是天使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抱怨呢?因为我们知道的事实是除精神之外一无所有的是天使而并非人类,但是这似乎暗示人类接下去会面对或说会演变成的结局,一种后现代式的只有精神的存在。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多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最明晰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

                       三时间与空间
首先我想提到三个时间长度:四年、80年左右、永恒。这三个时间长度对应的分别是复制人、人类以及天使。4年这个长度是人类确定的,80年是由“天”定的(我只能用这么一个虚幻的说法,而永恒的标准又是什么?复制人渴望能像人一样活得长久,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拥有永恒的天使却宁可舍弃永恒之为像人一样“痛并活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为什么不是人努力变成天使,反而上下两方都想汇聚到中间这一点上呢?就像蕾切尔被迫进入的象征性世界一样,天使也被迫来到我们的世界。
文中提到“两部电影都显示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尤其关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化和意义”影片中的两组组合是不同时空的组合,也可以说强行把另外的时候都硬塞到我们的时空之中,给人以我们的时空便是主导这一错觉。时空的叠覆就这样被动产生。
一切由心想生,时间空间不过都是人自己的创造,本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对于天使来说并不存在“这里”“那里”“这时”“那时”,一切都是“一”,后现代让我们看到一个作茧自缚的世界。

                          四电影
我们不得不看到此文(即《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谈论的是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可以使不真实的世界以最逼近显示的方式,最直白地表现出来,因为“担忧”并不是现实,但电影制造了这个一个“逼近现实”,目的在于防止(或促使)这种现实的发生。就像最近上映的大片《2012》便起到了绝好的效果,让人不得不警惕自己生存的环境。
两部影片,一部为科幻题材,另一部为幻想题材,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结尾,虽然两部影片中的两对恋人都表面地终成眷属,但非真正的皆大欢喜。两部影片都提出了问题,但都没有给出解决的方式。那才是平和的表面下潜藏的更巨大的危机。(在此也可以对比中国类似的题材,如牛郎织女,以及之前一部口碑不是很好的电影《机器侠》)

                          五历史
《柏林苍穹下》那个讲故事的老人在图书馆里通过翻相片来回忆二战,蕾切尔制造了一张假的照片来证明她是人类,玛瑞安将能引起回忆的照片贴在墙上,如果照片也可以使一种时空的证明,用“那时那刻”来证明“此时此刻”,不管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如同罗兰 巴特在《明室》中提到的其母亲的照片是一种证明,在照片中寻找过去,寻找根基。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都是没有根的人,一个复制人,一个天使,这似乎也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们的伙伴,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如同玛瑞安,马戏团的解散让她变得没有了根。一种寻根的焦虑感一直围绕着两部影片的发展。我们需要那个讲故事的老人——荷马,就像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儒道佛等传承一般,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开创历史,如同影片中的几位主角一般。

我们可以看到两部电影所包含的是对人类自身的种种担忧,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说“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后半部分试图在后现代主义单调、冷漠的情感领域中恢复现代主义人类的交流,归属感以及转化过程。”影片渴望的是救赎,在后现代多元性、碎片化、压缩、叠覆、失焦的纷繁复杂的状况下为当前的人类寻找一条出路。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他们甚至不能移动一把子... ”

 短评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8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12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天使倚在世人的肩,或脸贴脸,或只是经过轻轻搭一下手掌,那一刻全世界的温柔都被赋予,纯洁如孩童神圣如上帝。他走进人间。他精通所有语言,掌握无尽宇宙奥秘,却又同初生婴儿努力辨识这世界。他用天使的铠甲换一件斑斓外套,他触到爱人身体的温度,数万年来混沌的世界逐渐清晰,他第一次做了彩色的梦

15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

1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18分钟前
  • Rachmanoviev
  • 力荐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22分钟前
  • btr
  • 推荐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23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2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亲爱的文德斯,这个人世不需要也不值得你来关怀和悲悯。不过后半段终于还俗了,还不错。但是你就别一开始有那么高的立意。喜欢酒吧里那首歌,超赞!

32分钟前
  • Dyingpluto
  • 还行

【B+】浪漫的不行,将人的心理活动艺术化的跟诗一样,其实人未必有那么多的独白,就好比我,大部分时间,我的脑袋都是空的(发呆……)

3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40分钟前
  • shu
  • 力荐

真正的大闷片。文艺青年装逼片。

43分钟前
  • 阿烟
  • 较差

4K绝赞修复版。文德斯巧妙把玩摄影机的视角,一张张面孔和一串串的独白,当我们都泡在图书馆里渴望全能的智慧,天使默默守护并也渴望成为人,到了最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谓美好,那些最好的电影总是在做同一件事——返老还童,回归纯真。

44分钟前
  • TWY
  • 推荐

像哲学,又像诗歌,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

4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柏林墙边的忧郁,弥漫在灰蒙蒙的手风琴里;战后发泄的疯狂,释放在歌厅金属的啸叫中。被围观男人满身汽油的愤怒,马戏团杂技女放弃梦想的落寞,自杀男人下坠前的绝望,落单男孩墙角边的哀愁,天使游走在人间,听取了太多心事。不如化作人类,分得清颜色,感受到重量,用不朽换取短暂,用才华推动文明。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56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