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

剧情片美国1991

主演:朱迪·福斯特,安东尼·霍普金斯,斯科特·格伦,安东尼·希尔德

导演:乔纳森·戴米

 剧照

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2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3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4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5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6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3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4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5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6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7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8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19沉默的羔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2:27

详细剧情

见习特工克拉丽斯(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专剥女性皮的命案。克拉丽斯奉命前去访问被收监的精神有问题的精神病学家汉尼拔博士(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以获取罪犯犯罪心理资料。汉尼拔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他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临阵败走了。 又一名女子被杀,一人被绑架。今次被绑架的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只得再次找到汉尼拔,汉尼拔给了克拉丽斯一些提示,他们的提示被汉尼拔的医生听见,医生立功心切,对汉尼拔实行严刑逼供,但汉尼拔什么也没透露。 克拉丽斯在汉尼拔的提示下,一步步向凶手逼近。©豆瓣

 长篇影评

 1 ) 相同的星星

我知道那些男孩怎样迅速搭上你,在汽车后座里乱摸,你却想着走出去,走向天涯海角,走到FBI——Hannibal Lecter

作为Hannibal Lecter和Clarice Starling这对CP的big fan,在相隔12年之久的重刷后终于决定落笔写下这篇文章。这不是一个简短的故事,又有着诸多难以一一理清的头绪,虽然有些困难,但我将尽量将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在读者面前。
既然对我而言这是一个CP故事,我们不妨从他们的初遇谈起。
与全程踩在主线镜头上的Clarice Starling不同,在这部片长1小时58分又30秒的影片当中,我亲爱的Hannibal Lecter先生仅出场了16分钟,成功卫冕奥斯卡出场时间最短的最佳男主角。他并不帅气,也不高大,他甚至已跨过中老年人的界限,我们从背后能看出他脱发的头顶。他身上没有高雅的西装和领结,手中也没有精致的水晶酒杯和好年份的红酒,他住在精神病罪犯监狱里最特殊的牢房,甚至连拥有一扇窗户都是奢望。当Clarice第一次穿过监狱地下逼仄狭长的走道,并不明亮的灯光洒落在前方的石砖上。左侧一排被铁栏杆囚禁的精神病犯神情恹恹,肮脏的牢笼充满了陈腐的死亡气息,他们发疯似的吼叫,裸露肢体自我抚慰,甚至用最下流的语言欢迎她“I can smell your cunt”。而走道最顶端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墙,牢房内光线明亮,干净整洁。Dr. Lecter站在房间中央,他的衣着和头发一丝不苟,他的腰挺得笔直,神态淡然却不显得轻慢。他轻轻笑着,似乎这就是他一贯的姿态,似乎周遭世界与他无关。室内墙上贴着他的惟妙惟肖风景画——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这是Hannibal Lecter与Clarice Starling的第一次相遇。在此之前Hannibal Lecter已在此被囚禁了8年,而Clarice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美女。按照Dr. Chilton的说法“这八年来Lecter都没见过女人,你正合他的胃口”。那么Dr. Lecter喜欢Clarice是8年压抑之后突逢佳人,寂寞难耐之下的偶然吗?
我想并不是这样。
Hannibal Lecter是一个怎样的人?Clarice曾问过这个问题。Dr. Chilton的回答是:“他是个恶魔,一个纯粹的变态。”即使在吃护士舌头的时候,脉搏也从未超过85。Hannibal与Cannibal(食人魔)仅一字之差,这似乎就是他的标签。对于Dr. Lecter来说,人和食物没有区别。我们甚至在《红龙》中看到了他的食人菜谱。然而这位食人魔却对Clarice说:“我无意打扰你,这个世界因为有你而变得更有意思。”有趣的是,影片中Martin议员也曾通过电视节目希望Buffalo Bill能区别对待她的女儿Catherine。但她失败了,在凶手的眼里她只是一块衣料而已。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区别了Clarice和其他人,是什么使她在Dr. Lecter眼中变得与食物并不相同?
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对影片中的社会状态作一定的了解。影片初始Clarice受命前往Crawford的办公室,进入电梯的人中她是仅有的女性,Clarice冷灰色的上衣与背后一众男性探员红色的T恤,女性娇小的身材与男性高大的身躯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个正面镜头被刻意地拉长似乎是在暗示当时社会中对于性别的奇特态度。Dr. Chilton也曾对Clarice说过:“有很多探员来过这里,但我不记得有这么吸引人的一个。”纵观全片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女性角色非常之少。除了作为主角的Clarice之外,其他女性角色甚至不足以让观众留下淡薄的印象。在影片暗示性的环境描述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男人的社会。
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妨来看本片中两个主要男性配角Jack Crawford和Dr. Frederick Chilton。
Crawford身为FBI官员,在面对Buffalo Bill变态连环杀人案时几乎束手无策,于是他派遣了一个漂亮的女实习生前去拜访身处狱中的食人狂魔,以求获得新的启发和线索。正如Dr. Chilton所说,这是一种利用。当Crawford和Clarice前往西弗吉尼亚克莱县检查新发现的女性尸体时,Crawford对Perkins警长表示应当回避女性:“我认为应当在私底下讨论这类性犯罪的细节。”而事后Crawford对Clarice解释道:“我对那个警长说我们不该在女人面前谈很令你气恼吧?那只是个烟幕,我要打发他走。”Clarice虽然圆滑地应对了过去,然而那句被重复了两遍的“It matters”显然包含了双重意义。当影片进入高潮,Crawford误以为锁定了Buffalo Bill的真实身份,与HRT乘飞机前往卡柳美特市。在飞机上Crawford接到Clarice的电话,此时他才对Clarice说明他的行动方向,同时随意地指派他的女实习生去调查对此案无关痛痒的细节。他对Clarice说:“没有你我们就找不到他,大家都会记着这点,尤其是我。”当然,他没有等待女士的回应已率先挂断了电话。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HRT(Hostage Rescue Team)指的是人质救援队,是FBI战术组中级别最高的特警,人员完全由“三角洲”和“海豹”特种部队培训,是所谓“精英中的精英”。此处显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带领45名HRT前往卡柳美特市却一无所获的Crawford长官与只身在贝尔维迪尔遭遇变态连环杀手的FBI女实习生。此时我们似乎能够理解手执话筒的Clarice嘴边那一抹僵硬的笑容。
如果说Crawford至少还有一副道貌岸然的形容,那么Dr. Chilton显然连最基本的掩饰都欠奉。当第一次见到这位漂亮的女实习生的时候,他咧开嘴,露出了一个堪称猥琐的笑容,几乎赤裸裸地邀请Clarice在巴尔的摩过夜,在两次遭到拒绝后则迅速换上了另一张冷漠无情地面孔,并指责Clarice浪费了他的时间。另一方面,Dr. Chilton对待Dr. Lecter的态度也令人过目不忘。他宣称Hannibal Lecter是他们最有价值的“资产”。同时他扮演着上帝,享受着对其生杀予夺的权利。他能够收走Dr. Lecter墙上的画,能够在其会客后高音量播放传道节目,他甚至可以欣欣然地观赏Dr. Lecter带着面罩被绑缚的样子,然后告诉他,安克斯岛的沙滩,海鸟都与你无关,不回答我的问题就永远出不了这个房间。
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多么病态的世界,监牢外的人看上去衣着光鲜,良民一般地遵循着法律道德,可事实上他们粗鲁,愚蠢,虚伪而又下流。他们就像被关押在精神病犯监狱里的Miggs一样让人感到浓重的压抑,散发出陈腐的死气。这种气息与影片中所采用的阴郁的配乐以及灰暗的画面色调亦相吻合。影片中多次采用红白蓝三色的美国标志。譬如Mofet仓库内覆盖汽车的美国国旗,车内是一具异装尸体,再譬如Dr. Lecter越狱时杀死两名警官,并用星条旗将其中一名吊起,使之呈现鹰状,还有Buffalo Bill被击毙现场旋转的星条旗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场景中国家标志都与压抑和死亡紧紧捆绑在一起。三个场景中Banjamin Raspail,Hannibal Lecter和Buffalo Bill都与这个社会的既存状态尖锐对立,异装,食人,剥皮等等不容于世的异端与红白蓝组合激烈的冲撞似乎正是对当时腐朽趋向死亡的社会状态毫不留情的嘲讽。正如小说《红龙》里Dr. Lecter在给Will的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原始的社会里啊!它既不野蛮也不睿智。只有一半的水平是它罪恶的根源。”
Clarice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她是个女人,同时是个来自西弗吉尼亚小镇的下层白种人。她非常努力想要摆脱自己的口音,自己的过去,进入一个看似高远而又明亮的地方。这个女人既不贪婪,也不虚伪,她同时兼具着男性勇敢的坚持和女性温柔的同情心。当面对被剥皮的尸体时,Clarice并未像Crawford和其他人那般用浮于表面的怜悯来掩饰恶心的情绪。她慢慢地回过身,有一些惊讶,却很快镇定下来,她专注地检视尸体,浅蓝色的眼里凝着深切的同情。Judy Foster将这个角色演绎非常细致。她的真诚和坚忍使得在场的男性黯然失色。
从遗传决定论的角度来说,Clarice的品格源自她的父亲。由于母亲早逝,父亲成为了Clarice的全部。从影片中的两段悲喜回忆我们发现这位以殉职结束人生的警长父亲给Clarice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影响。电影《汉尼拔》中Dr. Lecter也曾对此做过类比,他说:“鹞鸽分为肤浅和深沉两种,当两只深沉鹞鸽结合后,它们的后代往往会俯冲触地而亡。Starling探员是只深沉的鹞鸽,希望她父母中有一个是肤浅的。”
而Clarice之后的经历则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调。作为本片核心的沉默的羔羊的故事此时成为了解锁Clarice内心的钥匙。她曾告诉Dr. Lecter当父亲去世之后,10岁的她成了孤儿,被寄养在经营农场的亲戚家。不久之后的清晨她被待宰羔羊的尖叫声惊醒,她打开了羊栏,却没有一只羊跑出来。于是她抱起一只羔羊试图逃走,她想着至少能够救下一只,然而它太重了。最终羔羊被愤怒的农场主人带走杀死,而Clarice则被送去了孤儿院。
Dr. Lecter曾经问道:“有时你仍会惊醒是吗?在黑暗中醒来,听到那些羔羊的尖叫声?”
Clarice:“是的。”
Dr. Lecter:“你以为你把Catherine救出来就能令它们停止尖叫是吗?你相信如果Catherine活着,你就不会在黑夜中再被那些可怖的羔羊声惊醒?”
Clarice:“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Clarice童年的故事显然可以被视为整部影片的缩影。羔羊一般地人们身处黎明前最深沉的夜幕之中,他们习惯被困在栅栏里,为可以预见的命运悲泣。即便先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他们仍战栗着,惶惑着,伫立在原地,没有挣脱命运的勇气。Clarice仿佛就是这无边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对蒙昧沉默的大众的悲悯,对永夜般沉寂的社会深深的厌憎一直折磨着她,使她夜不能寐。她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义无反顾地反抗着这个社会对她毫无来由的歧视和倾轧,而她视线的终点或许只是鹞鸽折羽的地面。
这里有必要将Clarice与本片中其它女性进行对比。前文曾提及本片中女性角色非常至少,不仅表现在角色的数量,同时也表现在出镜的时间。蜻蜓点水的人物,却画龙点睛一般恰到好处。最后一起绑架案的受害者Catherine以一位弱者的形象出现,她虽然试图逃离,却在惊恐中陷入深深的绝望。其母亲Martin议员则显得聪敏干练得多。她在电视节目中试图唤起Buffalo Bill的人性,将Catherine当做区别于物的人来看待。这位妆容精致得体的Martin议员在面对Dr. Lecter时对其直白的性描述深感厌恶,这种厌恶几乎压倒了她作为母亲对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女儿的关心。Dr. Lecter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你的套装很漂亮。”是的,套装,而不是套装包裹的女人。Clarice的同期学员Ardelia是个壮实的男性化的黑人姑娘。谢尔比县法院大楼内的女警是个修着眉毛画着眼线的美人,她对Clarice表现出略带敌意又有些轻佻的打量,而后她转过头用充满信任和仰慕的目光看向她身边的警长。这4个女性角色或被这个枯藤缠身的社会同化,或在渺茫的希望中自我放逐。相比之下Clarice是勇敢的。她不愿待在西弗吉尼亚或是蒙大拿的农场,不愿意搭上Crawford或是Dr. Chilton的顺风车,她“想着走出去,走到天涯海角”,她渴望的是羔羊们接受上帝的指引走出羊栏,让她获得心灵的宁静。
我不禁想起本片最为经典的那幅海报。海报上那只背负死亡的飞蛾停在女人面部,封缄了她的声音。躯干上骷髅图案清晰可见,展开的双翼昭示着它的脱胎换骨的改变。紫灰色调使女子的面容带着冰冷的气息,通往灵魂的眼眸却是与飞蛾相同的暖棕色。沉默,死亡,蜕变——整部影片的主题昭然若揭 。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终于能够理解Dr. Lecter对Clarice的喜爱。Dr. Lecter是一位获得最高荣誉的心理医生。他热爱阅读,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早在与Clarice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仅凭着对方的穿着,口音,身上润肤霜的味道,Dr. Lecter就能够准确地推测出Clarice的人生轨迹。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形形色色的肉体以及包裹他们的服装和身份看到的是不可伪装的灵魂。正因如此,他与Clarice一样对这个迂腐守旧,毫无生气的世界充满敌意,而他忠于自我的表达方式就是吃人。他说:“任何一个理性的社会都会要么让我死,要么归还我看书的权利。”遗憾的是,他渴望的一切显然这个社会都无法理解。当他看到Clarice的时候,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孤独地行走。他感到喜悦和满足,他的血液就像巴赫的音乐一样,充满了新鲜的跃动。我相信所有看过本片的观众一定记得谢尔比县法院大楼顶层巨大的牢笼内,四处溅满了鲜血,Dr. Lecter沉迷于哥德堡变奏曲轻快跳跃的节奏中,桌上是他画的抱着羔羊的Clarice。《传道书》中如是写道——
而我用心地去感知智慧,也去感知疯狂与邪恶;
我知道那些同样是精神的苦闷。
同样我们也能理解Clarice推开抓住她的警员奔向Dr. Lecter那一瞬间的坚定果决的表情,以及她在得知Dr. Lecter越狱之后十分肯定地对忧心忡忡的Ardelia说:“他不会来对付我。他不会。”我相信无论是Clarice还是Dr. Lecter都应当对这段感情心知肚明。他们共同反抗着这个保守虚伪拒绝改变的世界,只不过一个执着于理想,一个依从于本能。然而他们也非常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会有未来。作为理想主义者的Clarice无法接受Dr. Lecter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非常手段,Dr. Lecter也不能接受Clarice任何形式的妥协。
这是Hannibal Lecter与Clarice Starling,食人恶魔与FBI探员,欲望与理想,本能与理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看完整片的余韵中,我感到一种萦绕不去的涌动和遗憾,然而Clarice终于挽回了羔羊的性命,希望她不再从黑暗中惊醒。而我深爱的Dr. Lecter也得以看到他渴望的风景,自由地舒展生命。电影的结尾他的身影渐渐没入人群中,仿佛他一直就在那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或许也是一种希望。
而在小说最后,他在给Clarice的信中写道:
“我有窗子。
猎户星座正在地平线上,靠近木星,比它在2000 年以前任何时刻都更亮。我希望你也能看到它。我们的星星,有一些是相同的。”

 2 ) 存档:《沉默的羔羊》长镜头、人物出场、细节、悬念、结构分析

《沉默的羔羊》长镜头、人物出场、细节、悬念、结构分析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基本信息

编剧:泰德•塔利(Ted Tally)
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
摄影:塔克• 藤本(Tak Fujimoto) ¼br /> 类型:犯罪/惊悚
国家/地区:美国
片长:118分钟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获奖情况:199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1992年获得英国影视学院奖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提名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响效果奖。

导演简介

 1994年,乔纳森•戴米年生于纽约,后随家人移居到佛罗里达,在当地读大学,学习的却是兽医专业。大学的时候他很爱看电影、写影评。从空军退伍后,他进了联美(UnitedArtists)工作。1974年起当导演,先为罗杰•考曼拍B级片,虽然都是些不脱性与暴力的情节电影,但从中却已加上较具个人风格的幽默趣味。
 这位对好莱坞类型电影有着异类看法的人被认为是美国最富魅力,影像极为凌厉,剧情诡谲的导演。1980年,乔纳森因《梅尔文与霍尔华》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影片被认为是八十年代最好的影片之一。而真正让乔纳森•德米的名字响彻好莱坞的是他执导的影片《沉默的羔羊》。

编剧简介

 大学时代泰德•塔利曾在耶鲁大学学习戏剧,之后又在纽约当了10年剧作家,随后才转行创作电视、电影剧本。他的第一步电影是《情挑六月花》,之后凭借《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在电影圈中,他以善于完成高难度的改编工作而著称。

影片概述

 美国,现代。年轻的FBI探员克拉丽丝•斯塔林接到任务,帮助寻找一名失踪女性,据悉她已经落入以剥人皮而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水牛比尔”手中。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名变态杀手的扭曲心态,克拉丽丝找到了正在狱中的“食人魔”汉尼拔•莱克特教授咨询。这名变态狂人在被囚之前本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克拉丽丝的导师也相信汉尼拔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到“水牛比尔”。于是,克拉丽丝与汉尼拔之间生出了一段扭曲的奇异关系,这不仅帮助她最终获得与“水牛比尔” 正面交锋的机会,也逼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潜藏已久的黑暗地带。

长镜头分析

所在影片位置:48’47’’ 至49’43’’
时长:1分4秒

 本片中没有标志性的长镜头,其悬念的构成主要通过蒙太奇来展现。但是片中介绍凶手“水牛比尔”的家的段落则使用了一个一分钟的长镜头来完成,在展现凶手的家的同时增加观众对他的好奇感。由于长镜头所表现的时间和观众实际观看的时间是一致的,镜头游走于凶手家中时,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这一幕一直伴随着音乐与一个撕喊的女声,以主题物蛾蛹为开端,镜头停留一两秒后,慢慢地向右移动,已蜕变成的蝴蝶进入了镜头。接着,镜头一直往后拉,镜头如人的眼睛在环视周围,刀、女模特!寒冷、阴森、黑暗、拥挤、杂乱便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的概括。当镜头再次拉到了尽头,方向被迫转移,凶手的背影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他雪白的身躯在冷色调中异常显眼。他正在认真地做着什么。镜头继续向前推,试图靠近凶手,但当我们快要看到凶手在干什么时,一只富贵狗转移了我们的视线,跟着它我们来到了一口深井旁,我们在逐渐地接近那个撕喊的声音。但是导演显然还不想让我们看到井中女孩绝望的身影,摄影机停留在了枯井的边沿,因为这个揭谜底的权利要留给紧接着的新闻报道。

当镜头再次拉到了尽头,方向被迫转移,凶手的背影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他雪白的身躯在冷色调中异常显眼。他正在认真地做着什么。镜头继续向前推,试图靠近凶手,但当我们快要看到凶手在干什么时,一只富贵狗转移了我们的视线,跟着它我们来到了一口深井旁,我们在逐渐地接近那个撕喊的声音。但是导演显然还不想让我们看到井中女孩绝望的身影,摄影机停留在了枯井的边沿,因为这个揭谜底的权利要留给紧接着的新闻报道。

人物出场分析

 本片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出场非汉尼拔莫属。首先片中的其他众多角色都对汉尼拔这个人物进行的描述,他吃人、血腥、冷血、异样优雅的暴力等等印象都通过了影片头五分钟内的对话逐渐形成于探访者克拉丽丝和观众的脑海当中,而这些对话都是通过角色的特写正反打完成了,大大地加重了克拉丽丝和观众的压力。这些话语甚至重复出现,但出自不同的说话人之口,其意为发生了变化。例如当这些警告的话语出自克拉丽丝上司之口时,充满了对克拉丽丝的爱怜和重视,但是从后文来看,上司对克拉丽丝探访汉尼拔的目的仍然有所保留;出自监狱长契尔顿之口时,充满了性挑衅意味,甚至有点拿腔作调,以囚禁汉尼拔而自傲;而出自狱警巴尼之口时,传达的则是纯粹的保护和提醒。三人的话语塑造了各自的性格同时,也深化了克拉丽丝这个女性角色在片中举足轻重的象征地位,也加大了观众对将要出场的汉尼拔的悬念。

电影主创巧妙地把汉尼拔安排在深深的地牢的最里面的牢房里面。在最终见到汉尼拔之前,还要经过其他死刑犯的牢房。随着克拉丽丝慢慢移动脚步和她的视线,我们看到了三个其他死刑犯。第一个死刑犯紧抓着栏杆,眼睛贪婪地看着看着克拉丽丝;第二个死刑犯静静地坐在牢房里面的隐隐当中。第三个死刑犯头发散乱,在牢房里面上串下跳,口中充满污秽的语言。前三个牢房都是昏暗而脏乱的,但是到了汉尼拔所在的牢房,则完全不一样:明亮的灯光,没有了铁栏杆,取而代之的却是加厚的玻璃,仿佛是一个展览柜。而汉尼拔梳着整齐的头发,身穿干净整洁的囚犯服(更像是睡衣),面露微笑,笔直地一动不动地站在了牢房中央,仿佛是一个蜡像,是一个机器人。他看着缓缓接近她的镜头——看着克拉丽丝的双眼,看着观众的双眼。待到镜头停定,他说:早上好。

一切都与观众的先入为主的预期相反,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恶魔,而是一个极端文明优雅的人,但是先前对于他的描述又是那么真实而证据确凿,让人心中不免打起寒颤。观众和克拉丽丝一样一只摈住呼吸,提心吊胆地在提防汉尼拔或许会在某个瞬间扑在自己身上。这张反着处理反而促使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吓坏了自己。玻璃的使用不但解决了铁栏杆遮挡演员脸部的问题,还增加了两种效果:一种是显得比老久的铁栏杆更加新式,可能更加坚固,另一种效果是能够让克拉丽丝和汉尼拔能够足够地亲近,仿佛能够触碰得到,对接下来多次触及克拉丽丝心理阴暗处的对话建立的顺畅的通道。

细节分析

 汉尼拔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人物,因此任何尖锐细小的硬物都有可能被他转化为杀人的武器。这一点在影片当中被反复提醒和强调。这或许是监狱长契尔顿定下的规定,但他自己却没有遵守。在和汉尼拔谈话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笔落在了汉尼拔的床上。这个段落给以了足够的蒙太奇镜头来交代汉尼拔对那支笔的关注。

下面的段落中签字的段落,旁敲侧击地交代了汉尼拔成功地偷走了这支笔。至于汉尼拔是怎么偷走这支笔的,影片丝毫没有交代。影片是否需要交代这个问题?导演和编剧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电冰箱问题”,意思是观众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会被这部影片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然后回到家打开冰箱的时候会想,咦,他是怎么偷走那支笔的?但是这个时候这些意味已经不重要了,不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评价。这里汉尼拔如何偷笔不是故事关注的要点,观众关注的是汉尼拔很可能又要开始杀人了,对此的恐惧远远大于对偷笔的逻辑可能性的探讨。

因此,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观众看到汉尼拔是如何利用这支笔的其中一部分解开了手铐,优雅地杀死两名狱警的。我们能够预料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仍然爱看。这或许也触及到了观众深层的扭曲心理。我们一方面为两名即将死得很凄惨的狱警担忧,一方面又对终于再次嗜血的汉尼拔的“出山”暗暗高兴。

悬念分析

    影片在悬念上的成功之处之一在于没有通过正面展现暴力、血腥的场面而为观众制造了极度紧张、危险的氛围。除了零星的几个展现尸体的画面以外,影片都把暴力和血腥防止了画面之外,通过角色的反应镜头、全景镜头等等,让观众的想象力填补了这个空缺。

    另一方面,影片在中间部分就交代了“水牛比尔”的身份,影片进入了全知视角。影片的悬念落在了观众为克拉丽丝身陷险境而担心。这一个段落也成为了全片的高潮。

    首先,通过一段交错剪辑的段落,全副武装的上司警队有备而来地闯入疑犯的屋子却扑了个空,而形单影只的克拉丽丝却误打误撞来到了“水牛比尔”的真正藏身之处。在克拉丽丝怀疑眼前这个男人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和这个案子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做一些辅助性调查,心理防线肯定放得很低。观众此时也认为克拉丽丝肯定是这么想的。然而观众知道眼前的是杀人如麻的“水牛比尔”,自然为克拉丽丝捏一把汗。

    克拉丽丝发现了比尔的身份之后掏枪展开追逐,水牛迅速逃到了自己的地下室里面。克拉丽丝虽然是训练有素的联邦探员,但朱迪福斯特出色的刻画出了一个第一次拔枪、生疏而紧张的探员。克拉丽丝在地下室步步为营的探索好像带领观众进入鬼屋一样,最大的恐惧在于不知道比尔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来。然而观众可能比克拉丽丝知道得更多,因为在先前的长镜头里面已经介绍了比尔家中的构造。而导演在这个段落里面采用了若干个固定镜头,仿佛是在房间里面等待着克拉丽丝出现,以一种窥视的角度来展现克拉丽丝的探索。整个段落从镜头上来看,关注更多的是克拉丽丝对这个空间的反应,以她的中景、特写镜头巨多,仅穿插非常少量的主观视角镜头。

    后来克拉丽丝进入了一个房间,房门被关,灯光全灭,伸手不见五指,影片变成了夜视镜的视角,也就是比尔的视角。这是全片的亮点。首先夜视镜的第二次出现很好的和前文有了呼应,同时这也预示着很有可能克拉丽丝会成为比尔的下一个猎物。夜视镜里,克拉丽丝的慌乱无助处处揪着观众的心,而比尔此时还伸出手想要抚摸克拉丽丝,近在咫尺的恐惧几乎让人无法呼吸。此时的比尔一方面对于女人体病态的爱恋得到了视觉化的升华,然而他掏出枪的一刹那,让警觉的克拉丽丝发现而回枪击毙。这个段落用了最少的语言,最为简单的镜头语言(基本上是连贯的长镜头),甚至最简单的颜色(夜视镜里的绿色),凭借演员杰出的演技和前文故事的铺垫,让全片达到了情绪和情节上的高潮,并且在克拉丽丝自卫和解脱的枪声中有了畅快淋漓的解决。

 

 

结构分析

    全片主要采用的是顺序结构。一开始影片的故事线是单一的,即联邦警探调查水牛比尔杀人案件。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故事线也从一条分岔为三条,分别是克拉丽丝调查案件、水牛比尔继续犯案、汉尼拔出逃。

    影片开始于联邦调查局委派克拉丽丝寻求汉尼拔的帮助为侦破水牛比尔一案提供线索。在两次言语间斗智斗勇的探访之后,汉尼拔提示比尔可能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了。这时候影片转向了水牛比尔窥视议员女儿回家、继而绑架她的全过程。在后面的故事里,联邦调查局的探案一直都没有触及到水牛比尔的活动范围,可谓让他为所欲为,尽情地展现着他变态恐怖的一面,给观众造成非常深刻得印象,这样一来也让最后克拉丽丝和水牛比尔出其不意的相遇增加了紧张感。观众对于全局的把握转化为克拉丽丝面对未知的担忧。这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汉尼拔的出逃计划开始于克拉丽丝假借议员的名义向汉尼拔做出了承诺,这个谎言被监狱长契尔顿利用来满足个人的虚荣。在转运汉尼拔的过程中让他得以出逃。此后汉尼拔的故事线和克拉丽丝侦破水牛比尔一案的关系越走越远。汉尼拔和克拉丽丝的关系也从办案的工作关系转化成为了暧昧而模糊的精神上的联系。汉尼拔出逃之后,克拉丽丝认为汉尼拔不会来伤害克拉丽丝,因为她认为汉尼拔不会做出这样“不礼貌”的事情。因此后来的侦破情节里,虽然没有汉尼拔出现,但克拉丽丝一直装备着故事前半部分从汉尼拔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对比尔的心理分析,对自己的心理分析,对人的心理分析。克拉丽丝成功破案得到表彰之后,汉尼拔再次出现在电话的那一端,仿佛已经为续集做好了铺垫。

    贯穿全片的还有一条隐藏的故事线:克拉丽丝童年的回忆。虽然这条故事线仅通过画面出现了两次,言语对话提及到了一次,确实整个影片的主题核心,是影片名字的由来。克拉丽丝童年丧父、到牧场生活、目睹屠杀羔羊的沉默而逃跑,这些回忆伴随着她的成长,影响着她的生活,导致她想要成为联邦探员,激励着她在这个男性为主的领域里不甘于输给男性,产生了要把戏谑性别、以屠杀女人为乐的水牛比尔绳之于法的强烈欲望。而这一切都被汉尼拔看出来了,详细描绘出来了,并展现在克拉丽丝眼前。这条故事线得以呈现,靠的不是大量的闪回画面,而是通过全面建构的氛围和人物的视觉化动作而展现的。在这个基础上,只需要稍微提及克拉丽丝的前史故事,就能让人信服。这条故事线的高潮:克拉丽丝和汉尼拔有关沉默的羔羊的一端对话,主创人员曾想过到一个牧场拍摄这一段闪回。然而在拍摄完对话的那一刻,由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导演和编剧商量说,我们不用拍闪回了。考虑到这段对话所处在的影片的位置,仅靠观众的想象就能够构建出克拉丽丝的内心世界了。这不但省去了近百万的拍摄费用,还成就了朱迪福斯特和霍普金斯的影后、影帝地位。

 

 

小结

1、长镜头展现环境效果突出,因为电影时间和观影时间一致,增加真实感。

2、人物出场的技巧之一在于出乎意料,将先前的铺垫与真实情况反过来处理,或者仅交代部分,让观众觉得意外才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3、重视细节的戏剧作用而非逻辑作用,小物件推动大情节的效果最好。

4、让观众喜欢的角色出于危险之中,让观众知道危险的存在,从而更加担心角色。

5、故事线在画面上不能够平均用力,但在内容上要共同推向主题的核心。

 3 ) 美女与野兽——《沉默的羔羊》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食人与剥人皮?绑架?身陷干涸的井底?解剖尸体?巨型昆虫?在黑暗中迷路?被看不到的人追赶?失去他人的信任?从阴影里跳出的生灵?知道你隐私的人?门在背后被关上?砍头?对性的曲解?还有矮小的女人和满满一电梯的高大男人站在一起?汤姆斯·哈利斯(原小说作者)有意要记录下人类的所有惊慌与恐惧……而这需要我们极强的心理承受力。

同时这还是一部需要极为仔细观看的电影,因为其中处处都蕴涵着悬疑与线索,在一不经意间,就会错过。还记得汉尼拔第一次和克莱丽丝见面时,曾把他监狱墙上的画说是佛罗伦萨“从贝尔维德勒望出去的杜奥莫”。而后来克莱丽丝发现野牛比尔就住在俄亥俄州的贝尔维德勒。汉尼拔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把野牛的地址告诉了她!

汉尼拔,一头令人恐怖的野兽!这是影片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无论是借人之口,还是由他亲自执行.当他刚一出场,就让人异常清晰的感到他的邪恶。他静静地站在牢房中央,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双手垂下。可立刻有让人觉得并不是在立正,而只是稍息着——像一头肆机而动的野兽。他说话的声音是那么傲慢,根本不屑于对寻常人运用他深奥的智慧,他的目光空虚而锐利,能够看到人的心底。

他是一位博学家,也是一个连环杀手。因为他犯罪的特征是吃掉受害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固被称为“Hannibal the Cannibal”但《沉没的羔羊》所讲述的却是寻找另一个连环杀手“Buffalo Bill”的故事。而正因为没有人能从汉尼拔的口中探知对查找野牛比尔有利的线索,才使FBI的上层想到派遣一个年轻的美女新手克莱丽丝去做调查。于是,美女与野兽就成了这个恐怖故事的中心。

当电影改编自为许多人所熟识的畅销小说时,这部电影就会很难拍。导演乔纳森·戴蒙无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因噎废食,还是把握住了机会。在我前文提及的汉尼拔出场的第一幕中,如果演员的演技少逊一筹,或许我们看到的就将是一部失败之作。但,那是伟大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个英国人秉承了欧洲电影人的传统风格,极其注重角色的内在性。影片中很多霍普金斯演绎的疯狂情节与段落被戴蒙所保留,使汉尼拔的邪恶得以延续。

因此,不可避免的,朱笛·福斯特被霍普金斯抢去了不少光彩,但女探员克莱丽丝的勇敢与坚定依然是影片的核心。虽然她穿着的品味并不高雅,还试图要掩饰她的西弗吉尼亚口音,更有那一直纠缠着她的梦与回忆,但她能够鼓起所有的勇气去面对,面对凶残的杀手,面对自负的上司,面对身边一双双轻视与好色的眼睛……面对自己。她竭尽全力要去拯救那个被比尔抓去的女孩,同时这也是为了将自己从噩梦中唤醒。而那个梦,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

这是一部杰出的电影,由一群杰出的人创造了它,并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囊括了当年奥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是承认,是肯定,是诠释。在影史上值得我们再三回味的电影并不多,但无疑《沉默的羔羊》是其中之一。

 4 ) 《沉默的羔羊》镜头分析、运用及其它

这是一篇若干年前学生时代的作业,有部分删改。而且本人对于《沉默的羔羊》的摄影分析带有许多比较强烈的个人感觉和想法,也许有很多地方有错误或者是片面或幼稚,各位看官在阅读时请保留好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接触沉默的羔羊还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校园的闭路电视台上,那时候只是单纯的看故事发展,然后自己沉浸在恐怖和悬疑的气氛中大呼过瘾。后来大约是一年后我买了一张《沉默的羔羊》的DVD后才开始真正的去品位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我每年都要看一到两次,但是我不会感觉腻味,而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新发现。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写了一系列以变态吃人狂汉尼拔•莱特博士为主角的小说,按照出版顺序分别为《红龙》(Red Dragon),《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以及《汉尼拔》(Hannibal),而目前他的最新作品《汉尼拔前传》(Hannibal Rising)也已经出版,并且改编成了电影。

说到改编成电影,《沉默的羔羊》尽管是汉尼拔电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托马斯第一部被改编的小说应该是80年代末的《红龙》,但是影片的名字却叫《人猎》(Man Hunt),导演就是后来拍《盗火线》(Heat)的迈克尔• 曼 (Michael Mann),这部作品的成功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所熟知的汉尼拔系列。

回归到我们所要分析的这部片,《沉默的羔羊》应该算是1991年美国最成功的电影了,到目前为止,它获得了大小电影节里的三十一个奖项和二十九个提名,其中包括了199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剧本改编奖。在本片的获奖和提名资料中很可惜我并没有发现摄影方面获得过任何奖项和提名,但是这并不阻止我对本片在摄影上成就的欣赏。

其实我最早并没有注意到本片在摄影上有任何出彩之处,后来在2006年春节期间我在重温本片时,我却发现本片在摄影上有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本片作为分析案例的原因之一。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本片的摄影指导。Tak Fujimoto (塔克• 藤本,原名为Takashi Fujimoto,藤本隆),日裔美国人,目前属于好莱坞准一线的摄影指导,他出道的时候担任了一些小制作的操机员和摄影指导,他正式步入事业正规应该是在1977年,当时他参加了《星球大战四 - 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拍摄,作为第二摄制组的摄像师。随后他在好莱坞拍摄了不少电影,同时也拍摄了些电视剧,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除了本片之外,他还担任了《费城故事》(Philadelphia)的摄影指导,最近的新作品包括《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最终剪辑》(The Final Cut)和同是由本片导演乔纳坦•迪梅(Jonathan Demme)所指导的重拍片《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下面将通过某场的镜头举例来分析本片的摄影风格以及镜头内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以及镜头用意。

因为我曾经读过部分《沉默的羔羊》的小说,所以对主角克拉丽斯•史达琳的性格和背景有部分的了解。主角在生活中是一个刻苦的女孩子,她的父亲是名警察,可是一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歹徒枪杀了,她心中便有了为了为父亲报仇的念头,同时也造就了她孤胆坚毅的性格。后来她通过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FBI学院的一名学生,并且保持着优秀的成绩。本片的第一个镜头的起幅是森林中众多落光树叶的树,随后镜头从高出开始向下摇,主角从远景跑步入画,一直从远景跑到近景,一个长镜头。这样一个节奏感觉比较缓慢的镜头在气氛上是一个很好的营造,空旷而且寒冷的森林,都让人感觉到不安。主角一个人在这样的森林中跑步是角色性格或生活状态的展现:她很努力,但同时很孤独,可是随后却将主角充满了整个画面,而节奏也忽然加快,给人又是坚毅的感觉,这很符合原著小说中对史达琳的描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交代人物状态和性格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得观众更快的进入角色状态。

在行为科学部内,影片呈现出了一个斯坦尼康跟拍的长镜头,主角满身是汗的身着着FBI学院的校服不断地与西装革履的探员擦肩而过,在视觉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穿着上和状态上的差异,突出明确了主角的身份,此外,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也制造了一种紧张或压抑感,主角并不知道长官为什么要见她。

有调度的长镜头在本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在记忆中美国对长镜头却不怎么感冒,我所唯一记得的爱玩长镜头的美国导演就是大导演德•帕拉玛(Brian De Palma)了。

作为本片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场景——汉尼拔博士所在的牢房,当主角第一次进入时,摄影师藤本使用了一个近乎360度原地旋转的主观镜头:此镜头起幅是三台监视器,分别是汉尼拔的牢笼;正在上楼梯的巴尔的摩精神病医院的主管奇顿医生以及汉尼拔牢笼外的走道。随后是一名荷枪实弹的警卫在检查枪械,落幅则是一名告诫主角注意事项的工作人员。

关于这样的主观环视镜头在影片中还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FBI学院内的搏击课上,主角拿着防护垫,而其他人则戴着拳套站在周围轮流击打。教官不久后把主角叫出去,这时候再次出现了近乎360度的环视镜头,但这个镜头和上个镜头不同,在这个镜头里我们看到许多男性学员戴着拳套站在她周围,而主角的女伴也戴着拳套站在一边。我的感觉是导演与摄影师在有意识的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周围其他学院的对比,一名女性学院却承担了一个本应该是男性学员的职责,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大全景,我们看到拿防护垫的女性学员只有主角一个。

还有一个镜头出现在村殡仪馆验尸的那场中,不过这个主观环视镜头没有前两个镜头有那么大的旋转幅度。这个镜头的拍摄对象是村里的警察,主要是表现那些男警官对一个女探员的神态反应。

从以上这三个镜头,我的感觉是,这种主观环视镜头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设置设计来清楚的展现周围环境甚至是场景外的事物,同时也可以表现周围人的反应以及主观者的内心状态。而主观者的内心状态展现的前提是出现周围环境的衬托。尽管这里所论述的主观环视镜头,是一种大运动幅度的主观镜头,但是个人认为这种镜头与普通的主观镜头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一般的主观镜头的镜头运动幅度不如这种主观的环视镜头大,视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环境表现上就差了不少。而且在内心状态方面,一般的主观镜头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无法呈现周围的环境,从而就无法反应主观者的内心状态。另外一个关于大运动幅度的主观镜头运用成功的例子就是由岩石•强森(Johnson the Rock)所演出的影片《毁灭战士》(Doom)。

影片很多镜头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既悬念又可怕的气氛,比如女主角第一次进入汉尼拔博士的牢房时和进入莫菲“小姐”所租的仓库时所采取的是主观镜头与第三人称镜头不断切换的方式。如果分析观众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观众有想看到所发生一切的欲望,如果看不到,他们会产生恐惧、紧张或者神秘感,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在恐怖片或悬疑片当中,导演和摄影都会采取缩小画面可见区域的方法来控制观众心理,如希区柯克的经典影片《精神病患者》(Psycho)中最经典的浴室杀人段落一样,希区柯克(Hitchcock)在那个段落中运用了大量的大特写来展现那场谋杀,观众所看到的都是整个谋杀过程中极小的一点,而无法看到谋杀过程的全貌。正如所述,这个方式也在影片最后高潮水牛比尔家中的追逐动作部分的得到了运用。我还注意到影片在水牛比尔第一次登场时,画面控制在水牛比尔的眼睛部分,不仅达到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同时也有一种压迫感,符合场景所制造的气氛。

物品也是摄影可以借用到的元素。我想起了在验尸过程中女主角在往指纹刷上沾墨水的那段,镜头一开始是对准她的手部的,而后镜头向上摇,一直摇到一块玻璃上,而玻璃映射出她的脸,她的表情看上去感到十分害怕。很多时候,借用周围的物品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这个镜头中镜子是作为她内心里的真实写照而出现。关于镜子在影视摄影中的摄影,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学生联合作业,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在租碟店工作的男孩子和一个在理发店工作的女孩子互相喜欢上了,可那女孩子却被一个公司老总看上,那个公司老总经常去光顾理发店,而因为现实的压力,女孩子跟老板在一起了。那女孩子与老板的戏大部分是在理发店里的镜子中呈现的,代表着他们不真实的情感。

这部电影大量的使用了长焦距镜头,本片的两名主角都是学习心理学的,固然会在心里互相角力,这个时候的两人的表情和神态都相当微妙,而两名演员的表演功底完全可以将这些微妙的细节展现出来,任何一丝神情上的变化都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角色内心的变化。

《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在汉尼拔和史达琳的对话过程中使用长焦距镜头所拍摄的人物大特写,尤其是汉尼拔的大特写更是拥有大部分比例。大特写使人物占据画面的主体,强调了人物同时又放大了所要突出的神态细节。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还可以还原人脸部的透视正确比例。

当主角第一次出现在图书馆外时,摄影师运用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前景是正在接受记者访问的巴尔的摩精神病医院主管奇顿医生,而后景是刚刚被奇顿医生耍了的女主角。镜头开始前景是实的,景深很小,而后女主角入画走近,焦点便对准了女主角,随着女主角的出画,焦点又实回到奇顿医生上,这不仅是为了突出拍摄的主体对象,同时也给这个场景划分了两个表演区域,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表演区域其实是有关联并且互相影响的,两个人的关系很自然的通过这个镜头表现了出来。这个镜头启发了我不少,我认识到关于通过焦点的变换也可以成为一种表现手法,表演区域的划分可以不再通过构图或者置景来划分。

下面谈一谈关于《沉默的羔羊》中的其他部分。

关于光在本片的运用,其实不仅要达到提供足够光度照明的作用,还得打得好看并且具有一定的内涵,例如有时候单靠光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单靠光也可以烘托气氛甚至是叙事。

在机场汉尼拔与议员见面时,影片有意识的使用闪烁的警灯所闪出的灯光印在医院和汉尼拔的脸上,一方面议员想体现一种权威和威严,但同时不断闪烁的蓝红灯光又不断的出现又消失,也反映出议员烦躁不安的心情。

再举一个例子,当女主角和她的女伴知道汉尼拔逃跑的消息后,他们在屋内只开了一盏台灯,景深出一片黑,紧张、压迫感和害怕感不言而喻,而当女主角认真分析了汉尼拔并不会找她报复后,下个镜头这间房就是满屋透亮了,所以我认为在某些程度上光可以叙事。

但本片在光的方面有一个“多多少少的败笔”,就是当警察进入关押汉尼拔的房间内时发现自己的一个同事被悬挂在铁笼子上呈天使状,可后面的灯却很明显是为了好看而打,完全忽略了正常的生活逻辑,显得相当做作。

在IMDb中,本片拍在全球250佳片的第二十七位,可见其地位以及无论是在商业上的还是艺术上的成就。《沉默的羔羊》在我看来,摄影方面真的相当独特,它融合了许多有深度和想法的镜头在里面,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很难找到类似在各个方面都如此优秀的影片。

===

那个稍微搜了些我所说的那些镜头的图片,大家可以在
http://moviefilm.blogbus.com/logs/42635324.html
看到配图

 5 ) 汉老师与福同学的故事

        据说当初选角的时候,两位主角的第一人选是肖恩-康纳利和米切尔-菲佛,很难想象如果真是如此,这部片子会变成什么模样。康纳利老先生虽然在银幕上没少干过杀人放火的勾当,但穿个背心去咬人还是有点过;而三十多岁的菲佛同学演一个童年受过心理创伤的联邦调查局菜鸟学员?谢天谢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两位备胎才是合适的人选。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舞台上滚爬的年头不短,不过当时搁在美国还算不上太大牌,有卖力的空间和条件;朱迪-福斯特则是放下奥斯卡影后的身段主动求演,还专门飞了趟纽约向导演表示愿坐板凳随时候场——殊为难得。八卦一点的想法是:原著中这个角色的经历,对她而言多少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
    然后这两人就上演了你来我往+智勇双全+互惠互利+暧昧不清的对手戏,档案和画卷共舞,棍棒与子弹齐飞。不过,比起某些重口场景,关在防弹玻璃牢笼中的秃顶心理医生和穿着劣等皮鞋的外省小镇女生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对象+师生+父女+战略合作盟友+情人——是重看这部片子的理由。
    两人本可以没有什么交集,当初Crawford领导派福斯特同学去见见汉尼拔老师,大概也就是因为自己忙着追踪野牛比尔,抓个以前有印象的学生去给自己的论文搜集点材料而已。谁知大隐隐于牢,加上汉尼拔同志关了八年没见过异性,竟然一发而不可收,拖拖拉拉先后见了四次。何况汉老师面前的这位矮个子女生,尽管仍需磨砺,但绝对是可造之材:被脏话泼面却神情自若,措词低调合理,温和中透着坚毅,有不俗的领悟能力,善于活学活用,反击时冷静且适度,而最关键的,她有向上爬的意愿。如果汉老师想离开这个鬼地方,摆脱那个其实更应该关在铁栏杆这一边的牢头,去外面的广阔天地看看风景,那么这个菜鸟学员绝对是最对路的交易对象。
    第1次见面结束,汉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布置了难度适中的课外作业,检验一下学生的智商和胆量,顺带也向福同学展示自己的能力——别看关在这三寸地界,老师我依然有给你上课的资本;二是在后来用唾沫星子淹死了隔壁那个胆敢对女生不敬的宅男,为福同学出了口恶气。Crawford领导对此事件的判定轻描淡写:汉尼拔同志纯属自娱自乐,福同学你不用多想——在变态面前,正常人的智商总显得不够高。
    矮个女生交上来的作业基本可以打A,汉老师奖励了一条毛巾,在满意之余也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一张红中打出去。然后发生了一桩扭转乾坤的大事件:某高干的女儿被野牛比尔绑架,即将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交易的砝码一下子就变得沉甸甸的,福斯特同学不失时机地跟进一张白板,她伪造参议员手书忽悠汉尼拔老师透点内部信息,汉老师则顺水推舟一石二鸟:既套了福斯特同学的童年伤痕,从而揪住了对方的辫子,又真真假假地放话给牢头Chilton听,这哥们还在上面戴个破耳机傻不拉及地搞什么监听,根本不知道自己马上就会掉进汉老师埋的大坑。在这个世界上,谁又比谁傻多少。
    于是抢功心切的牢头先生一手安排了汉老师与高干妈妈在外地的见面,客观上为汉尼拔同志展翅高飞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怅然若失的福斯特同学来见了汉老师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面,所有的童年创伤和阴影在两人的谈话中展示无遗。
    福同学并非下界来解救众生的圣女,她甚至都还没有完成拯救自己的基本任务。母亲早逝,父亲成为童年生活的全部,正因为如此,父亲遭歹徒枪击身亡,对她人生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即使长大成人,这条悠长的阴影却始终笼罩在心头。福同学寄居在农场的时候,在一个阴冷的清晨,听到待屠羔羊的哀鸣(原话like a child's voice),便不顾一切地抱起一头夺路而逃,或许可以理解为:她把自己潜意识中孤苦无依的念头投射到了羊羔身上,救羊羔其实是在救自己——当然也有可能是救父亲,毕竟她的描述是“But he was so heavy.”,然后又重复一遍“He was so heavy.”。在第3次谈话中福同学曾提到,她的父亲遭枪击后在病床上足足撑了一个多月才去世(“He was very strong.”),钝刀子才折磨人,这种创伤越深,潜意识中进行拯救的意愿就越强烈。
    因此,福斯特同学如此积极地拯救参议员的女儿,固然有争上位的因素在,但更多地是在试图进行自我修复。汉老师终于完整地厘清了福同学的心理疙瘩,作为回报,也把装着重要提示的档案材料交还给了该学生。当然他的心理可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在福斯特伸手取材料的时候,汉尼拔轻轻抚摸了一下她的手指(第四次见面开始汉尼拔调侃过“People will say we're in love.”)。
    本片除了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还拿了最佳影片的称号,这似乎跟那帮白人男性老评委的保守派作风有些出入。不过片中在福斯特同学孤身涉险、最终拔枪干掉野牛比尔的时刻,外面的一束光线照进了黑屋,边上有一面小小的美国国旗,或许可以看成是种隐喻。渲染恐怖气氛、玩玩心理游戏是票房上的考虑,但把一些现实问题向公众进行展示,才是本片积极的地方。诚然老美拍片有时给人以少见多怪唯恐天下不乱的感觉,但隐约想起《费城》里谈到艾滋病和同性恋的问题、《死囚168小时》中探讨过死刑的存与废、《惊爆内幕》里也有新闻业者的道德挣扎,再扫一遍我们这厢的银幕,多少是有些惭愧。

 6 )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羔羊》二刷小记

此处沉默的螺旋并非专有的传播学概念,而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偏正短语。沉默,即被言说,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话语的权利;螺旋则是一种循环状态。

本文可见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上影节小记(一)《沉默的羔羊》 /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羔羊》是本届SIFF最喜欢的影片,故尝试做一篇小记留念。

初次观看《沉默的羔羊》是在2016年初寒假的除夕夜。嘲讽完春晚后磨蹭到两点多无甚睡意,便打开电脑准备送自己一个新年礼物,最后在凌晨四点的房间里冻得瑟瑟发抖。当时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观感毫无疑问是恐惧,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故事之外的营造,都精准地描绘了受压抑者的恐惧。而当时毫不犹豫给出的五星自然也更多地出于最直接的方面:迷人的角色塑造、流畅的剧情推进与淋漓的恐怖体验。附带一些其他个人偏爱的元素,比如高扬的女权色彩,比如微妙的符号关系。后来再略作梳理,觉得影片的内在模型不过是弱小少数克服恐惧建立功勋改变命运的俗套故事,而呈现的效果却如此广袤而幽邃,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功。

圆梦大银幕!

6月22日在大光明完成了大银幕欣赏的愿望。大光明前排向后倾斜的座位仿佛将人物的情绪倾泻于观众,大银幕以压倒的姿态形成侵略之势——这或许也是《沉默的羔羊》的一种正确观影姿态。所有逼仄的镜头与凌厉的剪辑依然令人心醉神迷,即使全然知晓最终的结局,夜视的段落依然看得战栗不已。

而在观影中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疑惑,与之前潜在的疑惑混杂着重新灌入脑海。


“沉默”之辨

之前一直觉得影片的中文译名虽然顺口,却非常古怪。“沉默的羔羊”与原先英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是完全不同的偏正关系(英语语感不好的我只能从汉语的角度来理解)。中文译名中,“沉默”会更多地被理解为羔羊的静态特征,它或许是众多“喧哗”中的“沉默”,或许是“羔羊”这一群体本身的“沉默”,这样的沉默,都是附着于羔羊这一语义中心的。而英文的片名中,“羔羊的沉默”更容易被理解为动态含义,它暗示着羔羊“尖叫”的前史,暗含了两个状态之间的转变。“沉默”是语义的中心,也是需要被重点描绘的对象。毫无疑问,“羔羊的沉默”更为契合故事中人物的转变与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于“沉默的羔羊”这一译名,我似乎只能理解为中国古典格律中对句平声韵的审美习惯遗存。

另一个问题是对“沉默”一词的定性。“沉默”不同于“安静”、“沉着”,它很少被理解为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它指向内向、封闭甚至是虚无。强者的沉默往往是力量的蓄积或权力的昭示;而弱者的沉默,几乎就等同于话语的失效与被压制。当“沉默”与“羔羊”搭配,被撕咬被吞噬的图景几乎是任何人都可以从童话故事经验中想象出来的结局。影片中呈现的却是“羔羊”从“尖叫”至“沉默”的转变,“尖叫”代表着生命的恐惧,而“沉默”反而是消弭的方式。这种以安宁与平和言说沉默的解读,并不是不可以,却值得质疑。


“沉默”之像

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品,纪录片《沉默之像》讲述了杀戮者用权力使受害者噤声并成为英雄的故事。“沉默”的作用渗入事件的时时刻刻,人物的言说被压抑在沉默的表象之下。而《羔羊》中,“沉默”也走过了不同的影像化历程。

骷髅蛾之蛹在影片中具备核心的地位。

首先,蛹本身就是骷髅蛾蜕变中沉默的状态,躯壳中孕育的是生命的新阶段——或者说是“死亡”的生命延伸。然而影片中,蛾蛹被嵌入受害者的咽喉中。仿佛是杀戮者在将生理的死亡加诸受害者之后,又将沉默的符咒嵌入其魂魄之内,以构成安宁的假象。与此同时,这种外在的嵌入又形成了沉默的对偶:受害者无法言说,而蛹里的飞蛾亦无法挣脱。

影片中还有一处关于蛹的呼应。当Clarice拿蛹给昆虫学家研究确定物种时,辨别的方式以一段特写呈现:工具刀戳开蛹的头部,浓稠的汁液淌出;刀划开并揭下蛹壳,显露出骷髅的轮廓;而Buffalo Bill对女性受害者的伤害行为(的一部分),同样是撕开其皮肤,导向的结果同样是骷髅所象征的死亡;而那位背部留下双菱形痕迹的受害者,则具有骷髅蛾翅膀断裂留下的巨大伤口的含义。

被遮蔽的象征

在影片的主海报中,Clarice的口部同样被一直骷髅蛾所遮蔽。不同的是,海报中,骷髅蛾已经蜕变为成虫,而Clarice眼中则是Hannibal博士的血红。换言之,骷髅蛾作为“死亡”的象征获得伸张的权利,而Clarice却依然处于沉默之中,而博士成为沉默中可追逐的幻象。

第二个明显的沉默意象则是Hannibal的专用刑具,而这也是理解影片“沉默”概念的关键要素。沉默是人物被外界所加的镣铐,而非主动的选择。

沉默的象征之二

食人是Hannibal博士的言说方式,而这种极为危险的言说显然也具备更深层的符号意义。最近大热的恐怖片《生吃》将“食肉”作为描绘的对象。食肉是不自觉的暴行,是家族遗传的本性,是与性融合的欲望表达,却也是一种抗拒社会规训并寻找自身自由属性的方式。Hannibal博士的行为似乎也可以作如上理解。(没看过前传)我们很难确定他的食人习性到底是内心本性的渗透还是社会高压的催化的产物。而假如是后者,那么食人正是一种对抗暴力机器的方式,是一种以反抗“沉默”为原初目的却又契合于杀戮之欲的方式,或者说,是世俗眼光中以“恶”为中心的畸形自由,类似《发条橙》。因而专用的刑具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统治方式,企图遮蔽博士的话语权。

杏器官的变形

影片中还存在着一些以升值器为载体的沉默隐喻。传统观念中,男性外向的、主动的、侵略性的性别角色与其杏器官的突出有着形象的关联;同理,女性杏器官的内陷则恰好对应着一种退避与消极的文化属性。

影片中,Buffalo Bill作为生理上的男性,在社会规约中幻想着自己“应有的”性别转换。他将外升值器夹入双腿之中舞蹈,伸展双臂仿佛展翅的骷髅蛾;而他以性别转换为目的的侵略行为似乎有意将改变这种身体隐喻的沉默属性。但问题在于,如汉尼拔博士所分析的一样,他言说的主观动机是被社会所塑造出来的,他只不过是想象自己应该成为女性,并耽溺于这种幻象之中。这种表征上的言说实际上不过是对更深层自我挖掘的恐惧,因而无疑依然是沉默。

而在另一个场景中,Clarice含着笔杆的动作与神态似乎也有着类似的杏暗示。一方面,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潜意识中对男性杏征的模仿;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类似《异形》中仿生人卷筒书本插入Sigourney Weaver口中娇河的表达。而以上两种可能的阐释都指向对Clarice探案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权的质疑。

另外,Catherine被豢养时的枯井也是一个“塌陷”的具象表达,暗含着与“沉默”类似的禁锢以及其中的孤独绝望。


“沉默”的螺旋

假如以上对“沉默”的语义以及具象表达的讨论可以成立,那就可以进一步从人物自身身份出发来探讨沉默的具体运作。

影片的主线兼明线是Clarice的探案过程,而暗线是Clarice的成长,或者说是身份转变:从学校的优等生到功勋卓著的探员。而这只是这一人物在影片中直接呈现的片段,Clarice的身份链条实际上并不完整。

在成为优等生之前,克拉丽丝是丧母后丧父的孤儿。她虽然并不真的如Hannibal博士所描绘的那样是矿工之女,影片中展现的童年家境也并未显露出拮据。但是在她的父亲去世后,她寄居亲戚家中,在半夜听到羔羊的尖叫而逃遁,独自成长。

此时我们已经无需再讨论她童年的真实环境,Hannibal对她的心理分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种孤独环境中的贫困与恐惧足以决定其底层弱者的身份,而父亲高大的形象始终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而这种童年的心理模型随着生活的折磨逐渐长养出一种对相似的精神符号的向往——而联邦调查局则是可知的最高代表物。而她的廉价物品、她的口音等等来自乡村的成长印记也同样难以抹去——尽管她在面对Hannibal博士的诘难时言语上依然不卑不亢,但是Foster的表演足以传达出她内心的痛感。

“蜕变”的潜意识

与Buffalo Bill相同,他们都有着改变的渴望。这基本上是Clarice,作为一只“羔羊”的前史。她本身便是“沉默的羔羊”,只是她的内心在“尖叫”。

那么Clarice在功成名就之后的身份是什么?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影片同样已经给了答案。

在好莱坞的众多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拯救的对象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底层的百姓往往是触发英雄至高无上道德感的按钮,也是英雄拯救的对象。而《沉默的羔羊》作为类似的主人公能力超凡的英雄主义故事模型,其不同之处又恰好在于其拯救的对象:上层人物。Clarice对待自己拯救对象的态度是仰望,而非俯视中的怜悯。这时,在这一行动中的道德感其实已经被弱化,反而为献媚与谄谀的解读提供了空间。

Clarice在初次得知Catherine被绑架的消息之后曾在电视上观看议员Ruth的求助视频公告。她用自己一贯以来的分析性口吻评价道:

她很聪明,把Catherine当作人而不是件物体,便很难对她下毒手。

然而这一句评价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难道真的是单纯的学术分析吗?

被Hannibal戳到痛处的Clarice

当Clarice抱着尖叫的羔羊时,她的身份是否与井底哭吼的Catherine相同,她是否同样的无助?而她却并没有开出“我妈是要人”这般条件的权力,她已经失去了一切依靠。

在潜意识中,这种赞美是否也是一种顾影自怜?——当初绝望的“我”,为什么没有他人可以拯救?

而这种理性化的分析,又是否是对今日的自己无意识的勉励?——“我”可以成为这样精明能干的人,我可以在这个社会谋得一席之地;“我”不再是“羔羊”,“我”不再发出无力的呻吟。

“机会”由上层赋予

同样的段落中还有另一个一点:新闻报道明确指出,

目前不认为这场绑架有郑志动机。

似乎在强调这一段声明的纯洁性。假如我们将这个场景置换到当今的环境之中,酷爱解读的网友(包括我自己)则势必产生一系列阴谋式的联想:一个议员身份的女性,在传播力强大的媒体上,在广大观众面前,向一位罪犯求饶——这是否是一种“母爱”标签的宣扬?即使她的动机纯洁,我们难道就没有权利怀疑这一行为客观上的道德渲染效果?难道一个普通人,也拥有这样在电视上传达求助视频的实际权力?

那么Clarice的潜意识中除了解救生命的正义感之外,是否也有对类似权力的渴望?

某种人生轨迹的对位?

而之后Ruth议员的真人刻画似乎恰好与这一点呼应。Ruth在机场与Hannibal相见,她的发型与服饰,她坚决的手势、果断的命令,如此种种无不让我联想到Clarice。只不过她身上的衣服是真正的上层人士标志,而她手上的权力也是真实可感的——即使在女儿危在旦夕的时刻依然如此,或者说,即使命运有诸多无常,而权力却依然可以赐予你最直接的效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如此猜想:Clarice进入FBI之后功成名就的未来,正是Ruth议员的地位与生活。她努力从他人的庇佑中独立出来,她在教育的系统中成为一个未来的社会精英。而此刻,她的话语只是在所谓的学习成绩中彰显,她依然需要更为直接的可以发声的方式。她需要某种躁动的“尖叫”方式,来达到更高的地位——是为安稳的“沉默”。

某种精神的承继?

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影片中另外一位父辈形象,Crawford。Hannibal博士曾经质疑Crawford与Clarice间存在乱伦关系。我们从影片中也很容易看出Crawford对Clarice的着力栽培。这必然会让Clarice产生对童年时父亲关怀的融通。这种融通的情感进一步滋长,Clarice心中“父”的形象便完成了移植。Crawford不仅仅是可以庇佑Clarice的角色,也是Clarice渴望成为的外在形象。而这两种身份在Clarice心中也存在着博弈的关系。

最终,Crawford在指派任务时让Clarice去调查其他的资料而不是跟随他一起擒凶。Crawford还特意强调了Clarice在这次抓捕活动中的贡献,这可以看作一种“父”对女儿的鼓励或是安抚——而安抚往往并不能导向成果的分割。但是当时的情况中,Clarice已经无限地接近真相,她内心成为“父”这一角色的欲望已经在不断膨胀,但依然无奈于命令执行任务。

影片最终段落之前极具欺骗性的平行剪辑恰好暗示了这一重身份对位关系。因而当Clarice面对Buffalo Bill时,无论是看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志,她都不可能再回头去找救兵——她需要用这一场战役去攀登那个可以“沉默”而又无害于自身的位置,从而成为这个精英队列中的主宰者。而这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就是她仅有的“尖叫”方式。

这样梳理一番之后我们不难看出,拼凑上Clarice的前史与下文,她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转换就更为明显。

体制内精英身份的确立

Clarice本来是民间底层的小人物,她的命运处于被支配的“沉默”之中;而她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地位,而这唯一的方式便是顺着知识精英成长道路,努力成为更上层社会的一份子,并逐渐在这一利益体系中用实力占据应有的地位;在这一条攀登的道路中,她成功的方式是解救社会上层精英的后代,她渴望的庇佑同样来自社会的上层;最终,她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她并没有对这个社会体系产生丝毫的撼动,而只是,根据他们的规则,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自我的张扬与女性的自立,但另一方面完全也能够理解为是自我对外界规约不自觉的认可与融入其中的潜意识。Clarice从底层到中上层的变化,不过是从一种无奈的失语到另一种可选择的“沉默”之间的过程。

社会精英阶层的游戏规则终归消解了底层自我构建的可能性,一种话语权吞没了另一种话语权,最终形成了这个沉默的螺旋。

“父”的身份轮转


以上解读或许只是我自己的意淫。但是可以反映的客观问题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话语权之间存在的吞噬与遮蔽的关系。阶层的罅隙之间,这种“沉默”与“尖叫”看似相互矛盾,而实际上却导向了唯一的结论。

“羔羊”的“沉默”,是加入“猛虎”的队列,还是构建“羔羊”自身的平等地位?

我们浮沉无定的人生,到底从一环到另一环的失语,还是某种真实的自我话语构建的尝试?

甚至跳脱出来,我自己的这篇评论,是否也只是一种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无意义模仿?

这些都尚不确定。而电影不能,也不需要给我答案。它选择开放式地呈现,便已是最大的真诚。

愿世界上永远有《沉默的羔羊》,愿你我都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短评

Jodie Foster太美了天哪我都要心动了!

8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面对阴险、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对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时看到了一丝迷茫与矛盾,对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对自己内心世界与离经叛道的行为的矛盾辩解,他们对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缥缈,这也许就是两人吸引对方的共通点吧!

1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如果汉尼拜尔教授不整天嘴上念叨着吃人,和他共进晚餐一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事情。★★★★★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T-BAG出现之前,安东尼大叔一直是我的绝对偶像。

20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顶级表演~~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变态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姿势的变态...

28分钟前
  • 潘半仙
  • 力荐

正是因为米国没有卤煮火烧和烩羊杂,就连爆肚、溜肥肠,酱爆肝尖,火爆腰花什么的都没有,所以作为美食家的汉尼拔很尴尬,常常为了一份食材而绞尽脑汁,大费周章,其实。北京欢迎你,大可满足你顿顿吃卤煮的愿望。

32分钟前
  • 阿让
  • 力荐

汉尼拔努力的向克拉丽丝揭示社会的堕落,人性的虚伪,即便是中情局这种标榜正义的机构,也在与权势作着险恶的勾结;平日里人模狗样的上司、同事,私底下也在与金钱作着坑脏的交易;人们以友善示人,而以自私和怀疑自处。温顺而善良的羔羊从来得不到上帝的安抚。

35分钟前
  • 美好生活
  • 力荐

親愛的朱迪,當時我還不懂人為什么會有那麼深沉的夢魘……

39分钟前
  • 趙小漁
  • 推荐

手指触碰的镜头好美!

41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2021SIFF NO.9 一些女权主义和酷儿元素:没钱做变性手术的trans渴望化茧成蝶 从丑陋的buffalo蜕变为美丽的女性 最后磨刀霍霍碾压弱者 披上女人皮做的外衣 女警察努力扮演男性气质以适应工作环境 对抗自己内心软弱的lamb的啼叫 依然免不了周遭种种刁难 但她巧妙地化歧视为优势 破解了困局 两种性倒错的策略 前者被指认为“病态”需要被惩罚 后者则力求被理解、争取合法化 而Hannibal将两者统合起来 他证实了同一机体如何共存着文明、礼节的外壳与Cannibal的内里 如利刃般刺破所谓理性社会 也开出了一剂解药——“正视你的内心”

45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力荐

案情嗲,克拉丽丝和两位中年导师的暧昧更嗲。Scott Glenn演的这种清高消瘦性压抑的冰山美人最诱人了,大部分观众均沉迷于以汉尼拔为中心的CP只有我觉得"随便谁都好快推倒克劳福德呀"吗

47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棒就一字,看完后记住那句话“勇敢的克拉丽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会来告诉我吗?”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喜歡那場變態者在鏡前的独舞,實話說這篇小說真是不怎么樣,但電影成就了奇跡。

5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飞越疯人院》。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重温经典,发现现在多少影片借鉴了它。。。很喜欢沉默的羔羊这个隐喻,虽然我也不确定它到底暗示了什么。。

55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狼受重伤救下羊,约定三生诉衷肠。为爱流浪有歌唱,相互扶持去远方。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结合成一体,采用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将观众引入了象征性的潜意识的世界。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1小时前
  • Lan~die
  • 推荐

所谓经典就是无论什么时候翻出来,都能让人回味许久,值得反复琢磨研究。其实小说本身并没有多么出彩,但安东尼·霍普金斯却超一流的演技诠释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1小时前
  • Q。
  • 推荐

二十年后再看,注意力已不在汉尼拔和福斯特身上。福斯特与她导师之间的关系倒吸引了我。沉默的羔羊,其实是女主本人,而导师恰好是压抑她的那个人(影片中男权笼罩的心理暗示当然还有好几处),他的伪善表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在葬礼时,他回避将案情告诉女主,后来又伪善地跟她解释给自己洗白;二是在女主寻找线索时把电话打给导师,听到他已经动用特种部队去抓人了,才知道导师根本没把他掌握的案情进展跟她提及,也根本不信任她的意见;三是庆功会上,导师根本没有为她感到骄傲,反而意兴阑珊,提前离场了。这些细节,强化了女主沉默的羔羊的身份,如果没有汉尼拔的出现,谁会在乎这样“她”的感受,这也是整部影片成立的基础。第一次探监时,旁边“狱友”还用精液猥亵她,可是谁曾想,第二天汉尼拔便弄死了他,成全了两人的精神投靠。

1小时前
  • 故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