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

剧情片英国2010

主演:科林·费尔斯,杰弗里·拉什,海伦娜·伯翰·卡特,盖·皮尔斯,迈克尔·刚本,蒂莫西·斯波,詹妮弗·艾莉,德里克·雅各比,安东尼·安德鲁斯,克莱尔·布鲁姆

导演:汤姆·霍伯

 剧照

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2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3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4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5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6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3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4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5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6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7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8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19国王的演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04:27

详细剧情

  约克郡公爵(柯林·菲尔斯 Colin Firth 饰)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邦汉·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长篇影评

 1 ) 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

AMC Lowes Lincoln Square 13
Nov. 27th, 2010
Rating: A-

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

《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

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

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

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

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

 2 )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


关于这部电影,大家已经谈了很多,但还没人从自身就是一个结巴的角度来说一下。

嗯,请先耐心地看完这篇文章。


-----------------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

 
 相信你的眼睛,这个题目没有搞错。它是一句话,13岁那年从我的嘴中说出,改变了我的生活。

初中时,我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那个夏日的午后,也许全班的人除了我和她都睡着了——她在唧唧喳喳地讲课,象屋檐下的麻雀,而我在心醉地捕捉她脸上若隐若现的酒窝。一会儿,她厌倦了这枯燥的时刻,拿出一本《诗经》,她解释说,古代的孩子都要大声地念这本书,要找个全班最有学问的人来念。

她选中了我。我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荣耀而不知所措。站起来,从她的手里接过《诗经》,头脑有点晕眩。我无法压制颤抖的声线:“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一阵寂静后爆发的笑声淹没了我。我从《诗经》里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她捂着肚子,笑得比谁都厉害,空气里无数个银铃铛在刺耳地敲响。一丝莫名的痛楚从我的心上蔓延而过,它裂开了一道缝隙——从那一刻起,我变成了一个医学上称为“语阻症”的患者,俗称结巴。

若干年后,我读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他描述一个结巴少年的困惑:在话语经苦苦挣扎完成之后,失去新鲜度的现实、散发着腐臭气的现实,总是横躺在眼前——我可以据此解释,如果不发生语言上的交通事故,迎接我的现实,就是老师的爱护与同学的羡慕;可现实却因为那一刻的挣扎与拖延,爱护与羡慕一下子变质,成为了嘲笑。

王小波在《我的阴阳两界》中谈到一个阳痿者,他被放逐在世俗生活之外,享受独处的乐趣。事实上,阳痿与结巴的共同之处是对于身体某种器官不能操控自如。一个结巴除了无法拥有“新鲜的现实”之外,也可以享有这种独处的乐趣。喋喋不休的正常人一生要制造多少语言垃圾,在非常年代,人们还用恶毒的语言来相互伤害。结巴就少造许多口舌之孽,正如阳痿者难以犯下强暴的罪行。

结巴比较阳痿还有一点好处——它具有高度的娱乐性。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关于结巴买可乐的。当那个笨拙的家伙终于说出“买……不起”时,性急的卖主已经打开了可乐盖子。这次倒霉的是卖主,他要面对一罐即将“失去新鲜度”的可乐。

“你有权利保持沉默,否则你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当作呈堂证供。”结巴不但有权利,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沉默。我们不必承受“言多必失”的损失,坚守住那金子般的沉默,在一片浅薄的浮嚣中显得卓尔不群,这也是我们被饶舌的庸人嘲笑的理由。查尔斯•兰姆自嘲是个爱讲笑话的结巴。他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正如张爱玲的形容:“人家是唾珠咳玉,他是被珠玉卡住喉咙了。”这时,台下就有人不断地发出嘘声。温和的兰姆给弄得恼火了,他说:“会发出这种声音的,只有蛇、鹫鸟和傻子。现在请你们到台上来,让我看看你们是什么东西?”这话说得可真痛快。然而,兰姆应该原谅那群庸人,他们不是蛇,也不是鹫鸟,只不过是冒冒傻气罢了。

我很怀念那笑声甜美的实习老师。我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动物学家发现一种鸟儿,类似于斑鸠的,叫起来音节顿挫重复,也会“结巴”。我想告诉她,我当年就是这样一只呆鸟,那么喜欢你,笨拙地呼唤你。因为喜欢的缘故,在那个喧嚷的教室里,虽然我心里充满了懊恼,却甘愿站在那里,让你一直开怀大笑。

-------------------------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做了一些美化与修饰的,我并不是因为实习老师的缘故变成一个结巴,而是小时候贫嘴贱舌地学别人结巴,结果自己也成功地变成一个结巴。

当然,曾经遇到一个脾气暴烈的数学老师,他的棍棒教育也不无帮助。有一次,我的四则混合运算题,10道题错了8道,我的手心要承受8记教鞭的抽打。抽到第5鞭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很丢脸地求他:“老。。老。。。老。。。师,能。。。不能。。。这次。。。别打了。。。留着。。。下次。。。如果我。。。再错的话。。。一起打。。。”他没有同意。

长大之后,那些人生的阴影逐渐散去,在不着急、不紧张、不激动的情形下,我已经可以流畅地表达心中所想,但就像片中的国王一样,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阴影默默地存留着:害怕突然回到过去。

今年,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到了电台工作,总监有意让我参与一档谈话节目,类似锵锵三人行那种,充当固定的嘉宾。老天啊,久违的焦虑又来了。在晚上进入直播间之前,一整天都是心神不定的,下午打网球的时候,也莫名其妙地输掉了不该输的比赛。等真正坐到话筒前的时候,终于淡定了下来,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节目。这档节目如今做到第四期了,感觉还不坏,我甚至有点喜欢这种话筒前的感觉了,似乎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小世界在前方拓展开去,。。。

好吧,我要承认,这部电影给了我力量,柯林·菲尔斯既然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结巴,那我也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话痨。不就是演技嘛!这个我有!在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上活了这么些年,没有一点演技傍身,怎么可以啊!

嗯哼, 我还希望,有朝一日,偶然遇到那个数学老师,铿锵有力地告诉他:“当年,你他玛的可真是一个混球!”





 3 ) 自己感动自己而已

我观影向来不苛刻,但这次真无语了。有人说这片比盗梦空间好看,我还真不知道好看在鸟儿地方了?从一开始就一眼望穿,心想难道就是治了一个口吃患者,而这人恰巧是国王?弟弟在旁边劝我淡定,说好电影也许看到最后才给人震撼。~~~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不过结局悲催地证明了我的猜想,我是对的!

而之所以给了三星,只是为这部剧的摄影、音乐、细节啥的给出的辛苦分。(其实什么摄影、音乐、细节啥的,这词儿都是看了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影评才学会滴,用我们外行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说就是感觉这不是粗制滥造的一部电影,画面很细腻观影很流畅倒是真的)。又或者正如我开头说的,我一向不苛刻,以所表现在--感觉很没意思也只是给三颗星而已,没有痛下狠手给二星。

当初也许看了影评,所以抱着很高的期望看的,一开始心是悬着的。但随着情节这么不紧不慢地展开,我开始一边不断地把鼠标放在进度条上好让自己明白到底看了多少分钟了,一边接着怀疑这么久了怎么好像还没很给力的感觉出现。直到过了1个小时,又过了10分钟,又过了20分钟……眼看着电影接近尾声,我心里还期期艾艾地幻想着能有振奋我心的高潮出现。但随着国王有点艰难但又战胜自己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演讲,电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我的一颗有点受伤的心,电影真的结束了。

于是好像被夯了一闷棍,不死心地跑到豆瓣来看影评,也许希望发现点和我类似的声音。但,铺天盖地的啊,都是溢美之词,什么艺术品,什么黑夜里盛开的奇葩。头一次感觉被主流抛到了河的对岸,热闹是人家的,我什么都没有。

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大家的影评,我相信自己的血压是开始上升了,现在,我已经从心里想把三星改为两星了。

好吧,俺承认俺看过的纯英电影不多,俺无法见证一个主角的成长历程!这个人现在俺知道了他叫Colin Firth ,但主角成长了,主角极为优秀,这部剧就可以得奥斯卡啦???俺也感觉他的演技挺好的。但一部电影不能只是看主角表现吧!对于广大的不识Colin Firth的人来说,他只是演技好点而已,估计大肆褒奖的人都是受了这个Colin Firth 影片之外的影响!

看完片子抱着无语的心情却反而说出了这么多的话。说实话,自始至终,我只是感觉影片气场很大、画面唯美、配乐得当、镜头流畅、细节考究、主角演技佳,但自始至终,我都知道自己在看电影,就像是学生在看一部被称作“好电影”的正面教学案例。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带入感,都没有投入,都是飘在影片外的!

其实豆瓣上也有影评算给我解惑了的---
“演员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这部电影不能给我任何切实的感动,整个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怎样治疗结巴然后作为弟弟继承王位。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 ”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影评,我的观点跟这个比较一致,也学到了这部片其实被称为典型英式电影,原来这样的电影是符合学院奖的口味!

可是,看到那么多人呓语似的猛劲拍手叫好,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跟他们站的还真不是一个队伍。以前很是把自己的赏影水平当回事儿的,现在仅通过一部电影,头一次切实感到了自己与那些人的不同。但也许就是这些令我有点小纠结的不同,才让我站在一个外面的地方看清了那些人的世界。对于结论只有两点。第一,我是低俗的,我的水平还无法欣赏这么优雅的电影,我没有从这部片中看到心中开出一朵花来。也许我的影评是众多影评中为数不多地唱反调滴。第二,如果我的真实赏影水平还不至于像第一条中自己所说的这么低,那么,我真的很想说一句,那些看了这部电影心中开出了一朵花的人,你还真是矫情!!也许你是影评的生力军,正在或者即将从事与电影相关的事业,但不得不说一句,你已经被模式化了,不论这个模子到底是啥!

以前一直怀疑自己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会不会下意识地受其他影评的影响,现在觉得某些人还真是会。总感觉有些跟风的人,不过看了一部三星的电影而已,心中的文学酸腐气泡总是会把它膨胀描述成五星,最后写出的影评估计把自己都能感动到哭。其实哪里是电影感动了你,不过是你自己感动了你自己!……

 4 ) 艰难时刻的英伦旧梦

在英国当男人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腿过分的细长,头发掉的太草率,本来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酒鬼,却居然也被培养成在喝茶的时候总要放一些牛奶。如果说在美国,父母和子女的“裙带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的话,那在英国,大部分的小孩都是和母亲一起长大的。而很不幸的是,英国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都太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母亲感召下的女孩儿都更加虎虎生风,而那些成长于母亲隐蔽下的男生们,从小就习惯于轻声细语彬彬有礼。傲慢与偏见不过是英国版的琼瑶,却孕育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伊丽莎白,戴安娜也不过就是一个家庭失败求爱无门的灰姑娘而已,而正是这些女性,点缀着这个由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女王连接起来的帝国。放弃王位而奔向离婚高龄妇女怀抱的王子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从亨利八世毅然决然的为了要离婚而与罗马天主教会分离开始,从1533年到今日,英国的男生们就成长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中,所有的历史书,小说,舞台剧,音乐剧都在传达着一个讯息,即使我们的男人总是爱着奇怪的女人,但是只要他们能成功的生出女孩就好了。以至于威廉大婚在即,而各大报纸却在不断的呼吁,不论多美的王妃,我们的王子总是要秃的,还是生女孩好!

皇室逸闻多为香艳历史,裙边往事,讴歌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君王,再配上一位来自民间善良而单纯的村姑,搭配上一双丑陋守旧的保守派,结尾男女主角或死或伤,总之是佳话一段,取悦那些整日以白日梦为食粮的低智商女性。可惜的是,英国这个国家,女性的教育水平过高,这对于编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如同拍一群人精的马屁,一不小心拍在了马腿上就十分糟糕了,没有一个英国女性喜欢被塑造为简单的真善美,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在那个年代的成功之处,伊丽莎白,中产阶级的出身却有上流社会的智慧与优雅,身边的女性,从妈妈到姐姐妹妹要么是凡夫俗子要么是钱的努力,只有她自己视金钱如粪土,高洁宛如莲花,最后所有人都一败涂地,只有她自己不仅获得真爱还嫁入豪门,不要提什么一箭双雕了,根本就是她一个眼神,箭靶子就自戳靶心。可是这样的故事放到今日,明眼人早就不屑一顾了,于是一个更经典的女性形象出现了,乔治六世的夫人,Elizabeth Bowes-Lyon,又一位伊丽莎白。她是国王背后的女人,时刻挽着丈夫衣袖给与支持与安慰的妻子,她是饱含智慧,万事得体的贵族女性,而即使是这样的出身,她也总是把老公放在第一位,用她的温情与理解维护家庭。嫁入豪门早就不是当下的话题了,英国女性更喜欢被人阐释为识大体顾大局的负责任群体。而这与英国社会的现状也是普遍一致的,喝得烂醉的总是男性,职场上叱咤风云而回家后仍然持家有方的总是女性。其实电影中这位伊丽莎白只是编剧美好的杜撰,史实中她到底是因为喜欢哥哥还是喜欢什么别的人才留在乔治六世身边,最好还是不要写进故事之中,局部的美化是可以被接受的。不论如何,这位伊丽莎白,也就是现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一直活到了2002年,这也又一次印证了英国王室女的总也死不了这一传统。

乔治六世无论放到何时都是一个标准的帅哥,笔挺而细长,坚毅的面孔,充满了英伦男性外表上的所有优点,却是一个内心脆弱的人。他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历史交替的时刻走上王位,纳粹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善于激情派演讲法的狂热分子希特勒,而美国的迅速崛起也使得英国从此丧失了主宰世界的话语权,直到现在,多少年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止英国的持续衰落,而这一切的开始就在乔治六世的时代,就算他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天赐君主,也不过就是把英国衰落的开端拖晚个几年而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口吃就显得更为戏剧性。而我觉得影片最动人的一幕,Bertie和Logue在威敏教堂中的那一段争吵,一个自信的小人物和一位不自信的大人物,这就是两人的区别,Logue很坦然地说出自己不是doctor,而Bertie却害怕后人会称他为Mad King George, the stammer。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的话,成功与否无非就在于你能否胜任这一生的角色,国王也好,Duke of York也好,语言障碍辅导教师也好,妻子也好,海军上将也好,我们恐惧不过是怕自己无法胜任,怕自己不够优秀,而这一位小时候口吃,左撇子,腿有麻痹的国王却还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接过了这个悲情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敢。这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来源于Lionel Logue的日记,而小说其实早就成型,只是乔治六世的妻子,那位一直活到2002年的现任女王的母亲请求这个故事一定要在她死后才可以被放上荧幕,因为这一段过往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来说将是最痛苦的一段回忆,由此可想而知,这位脆弱的国王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恐怕也就是英国王室的魅力之所在了。

在伦敦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够分辨出典型英国男士的外观,他们大多长着哈利波特一样有些孩童式的面孔,身材颀长,腿细得令人咋舌,年轻时候的一头怎么疏都好看的金色乱发早早的就掉个精光,留下一些地中海也好,还是光亮圆润的后脑勺也好,总之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不大,在酒吧却豪放不羁的怪胎。穿插在过分豪放的英国女性中间,英国男士总是显得过分文雅。这部电影虽然是一个国王的故事,却也是导演自己父亲的故事,也是很多英国男生的故事,战胜恐惧,勇敢承担责任,并不是两句前卫而有个性的话,却是最难做到的两句话。我恰好这个时候去了温莎,在教堂了看到了乔治六世的墓。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一位拄着拐杖的英国老妇人对我说,你看过国王的演讲吗?这就是那位国王,他不仅是我们的王室中最勇敢的男人,也是我们的王室中穿苏格兰裙子最好看的国王。

 5 ) "Stiff upper lip, Bertie."

在实际上瞎着一只狗眼的情况下还坐在天杀的影院第二排脖子一仰就是两个多小时只为能赶上The King‘s Speech的第一天上映。这是怎样的一种排除万难的坚韧不拔的很久没有了的苦逼精神。

所以我说,人总要是有点念想的。

从凯旋多伦多开始每天盼这片美国上映,盼啊盼阿盼啊盼。脑子里老转的是一个叫Colin Firth的男人在BAFTA上像个终于拿到最最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地对着奖杯轻声说Hello时脸上的感激与平静,去年的奥斯卡轻薄地与他擦肩而过,但人们会记得他和他的银幕化身共同经历的那些痛苦、挣扎与顿悟——从那一刻开始,他与自己的过去道别,留恋已经是昨天的故事,而明天是一条未知的路。——不过,我似乎又跑题了。

那么就来说说The King's Speech吧。

记得前一阵子看到有人评论说,这种电影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复制一个或远或近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找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再找一帮熟门熟路的人来演。看完King's Speech,我不知道该对这样的评论作何评价,也许我该说,历史本来就是陈词滥调的,只是这陈词滥调,难说是你电影看得太多,还是书读得太少。——这句话不是想要呛谁的肺管子,我只不过想说,有些情节像驴拉磨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你总不能跳到历史的车轮前面大叫喂喂喂编剧你是个傻缺:瞧,这不成了那个神马神马挡车的典故了么?

所以对于这种非无边际改编的历史片来说应该指出的是,当历史已经帮你写了百分之七十五点四的剧本之后,剩下的二十四点六到底如何才应该是我们公正评判依据。就这点来说,这部片子的剧本并无多少可以指摘之处:对话狡黠、讨巧,带着英国人歪歪扭扭干干巴巴的幽默感,每个人物都得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最重要的是对于这帮憋足了劲儿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英国佬们来说,这剧本既不扫兴又不抢戏:Oh, come on, 谁都看得出来,拉这么一套卡司大家的目的明摆着是要竭尽全英国之力踏平好莱坞的,猜还有哪部电影祭出了这阵仗?用英国两字全球吸金的哈利波特啊。

可惜的一点是导演这环弱了一点。Tom Hooper是个生于长于电视界、现在也还没完全脱离电视界的年轻导演,面对着这么一帮老辣的戏骨,估计他也只有放手让他们自己打个头破血流的份儿。整个片子的风格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带着室内剧摄影棚里的聚光灯味儿,用镜略显单调,对于场面的掌控一般偏上,不过,嘿,这只不过是我说的——09年Slumdog Millionaire出来的时候,我很不识相地嘲笑人家是一流导演耗上个二流本子带着一群不入流的卡司,结果人家得了奥斯卡奖,10年A Single Man出来的时候,我思忖着这大概是有往一流冲的潜力但目前还夹在二流一流中间的导演、一流本子和一流卡司的结合,结果它神马影片奖也没得上。今年这King's Speech可更是完全是属于三流的导演加上二流的本子再加上一流的卡司,过往的悲催预测不论,今年奥斯卡这片除了表演奖之外的命运到底如何,还得看评奖季冲刺这一个半月里其他片子的脸色——目前为止一流本子一流导演再加上由Jimmy Franco一人组成的一流卡司祭出的127 Hours已经跑到了前头,科恩兄弟改编、很有可能也是一流三次方的True Grid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而且照例半路还很可能有至少半打的程咬金杀出来,所以King's Speech的最佳影片提名,还是自求多福吧。

总算说到了表演。——Colin,Colin,Colin,你该是个多让人记挂的乔治六世啊。挂满勋章的深蓝色制服,洁白挺拔的衬衣领,以及那双忧惧却坚毅的褐色眼睛。没错,他是结巴,没错,他是从小受欺负,没错,他是被一个狡猾得像老狐狸一样的治疗师像陀螺一样地转来转去,没错,他老婆是Helena Bonham-Carter,但是,他还是国王,天佑的国王。从约克公爵到乔治六世,这个男人的生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走不出童年阴影的Bertie,强硬的父亲、聪明伶俐却缺乏同情心的哥哥、以及孱弱残缺的弟弟;而另一面是忧心国事的约克公爵、关心兄长的阿尔伯特王子和两个小公主的父亲,只是对于他来说,这个硬币很不幸地印反了——本该印在反面的Bertie被牢牢地困在了正面,于是他害怕他父亲、害怕他哥哥、害怕和公众生活有关的一切,于是他总是紧张得喉咙打结下巴扣紧,无论面对的是上千的公众还是BBC一个小小的直播话筒。他的幽默、他的执着、他的勇敢、他对国家、对责任、对家庭和对友情的忠诚以及他偶尔的动摇(在不透露情节的前提下,我只能说国王书房里的那场戏他的表现近乎完美。Colin的电影我看了那么多,这是他的表演真真正正让人止不住眼泪的一次),完美,你的名字是每一个细节。Geoffrey Rush,一如既往地到位与犀利,看他和Colin两个人的对手戏就像看一场精彩的击剑表演,每个回合的你来我往都在展示自己实力的同时能衬托出对方有多么出色——说句题外话,Rush和美国万能胶Chris Cooper该是有多像啊,两人同年出生,分别是西区和百老汇滚打出来的正宗舞台剧演员,混迹好莱坞多年,无论任何类型、任何budget、任何年代的角色都能驾轻就熟地拿下,当然,最大的共同点还是他们俩都手握小金人一座——也许真是因为人家已经此生无憾了,所以才放得开手脚尝试所有想要尝试的角色?呃,这个我也不知道。

Helena Bonham-Carter,呃,阿姨啊阿姨我真真不是对您十几年前的homewreck还有偏见,但是您现在怎么演什么都有点Tim Burton电影的感觉了呢?您就真那么恨当年演Period Drama的历史,非得要把那范儿烧成了灰再倒进下水道里冲掉了才心满意足?语速太快、口音太怪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气场——我不是说在任何一场戏里HBC的表演不到位,她作为一个演员早就超越了这些基础要求,但是很遗憾哥特悍妇的影子不受控制地在她的演技之下时隐时现。想当年她出走好莱坞本是为了拒斥"Ms. Corset"的外号,可惜二十年后再回头,好像只是被套上了另外一副type casting的辕子而已。Queen Elizabeth(就是现在的女王登位之后母仪天下许多年的银发慈祥老太太,2002年101岁的时候才去世的)固然精明又坚强,但断断不是Red Queen那个硬朗法。片中配角的表现,比如老戏骨Derek Jacobi(再次膜拜爷爷),现在难得一见的Jennifer Ehle以及精气神十足的Guy Pearce一个个地都可以排在HBC阿姨的前头。Michael Gambon和Timothy Spall是只有几场戏没错,但是你又怎么能说给你的印象不深刻呢……

(于是整个电影里只要她一出现,我心里就会出现一个冷静的声音不停地轻轻念叨:Emma Thompson,Emma Thompson,Emma Thompson,Emma Thomp...)

(我是真的对多年前啃泥叔和爱玛姨离婚的那档子破事没有怨念了。真的。不管怎么说,没那离婚不还没Sense&Sensibility了么,不还没Emma阿姨和Greg叔叔的幸福生活了么。……)

这又是一部满是重聚时刻的片子。其实在英国片里说这个挺无聊,因为实质上不管神马英国片都TMD是重聚片:圈子实在太小,人实在太少,想凑出一部电影来怎么可能没几个人曾经合作过一两次的。但是这片踏踏实实地给我们贡献了个等了整整十五年的时刻——是的,我知道我是神经过敏,Colin和Jennifer Ehle一起只有一场戏,但当Mrs Logue弯下膝盖朝His Majesty鞠躬的时候我还是得拼命在满满当当的剧院里忍住鼓掌的冲动。十五年,足够他从Mr Darcy这棵大树底下走出来,足够她拿到两个托尼奖,但是经典,毕竟是永远不变的。

说了这么多,应该就此打住。再次,剧透可免,您大概不认识我,但认识我的人应该都知道,虽然鸡零狗碎地对这片发了这样那样那样这样的一堆牢骚,但当我最终揉着脖子饿着肚子眨巴着更瞎了的一只狗眼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心里的满足劲儿一定是接近“幸福”那挺俗的两个字儿的。让我给这片打分,我也一定会给足五颗星的,因为这么强的表演,任何编剧导演上的不完美在这一刻我都可以忽略。我知道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

在片中听到别人Bertie Bertie地叫未来的国王对我来说的确有点触发奇怪的笑点,因为这让我不停地想起另一个Bertie,另一个好心肠、好脾气、好欺负、爱帮别人忙的Bertie,所以忍不住在标题里用了这么个小典故。那本故事集本来叫"Stiff Upper Lip, Jeeves"的,不过what the hell。对The King's Speech赞不绝口的大伯一定不会介意。

再一次想像去年看完A Single Man一样许一个新年愿望。

Colin Firth for the Oscars。

五十岁的男人,在事业上留给你的机会还有多少?

答案是,无数。If you dare。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 ) 这是艺术品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The King's Speech》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片匍一出,对Colin Firth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A Single Man》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The King's Speech》来说,Colin Firth 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Jeffery Rush确保了这点,Helena Bonham-Carter 确保了这点,Guy Pearce 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Colin Firth,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Colin Firth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Colin Firth无疑达到了master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Jeffery 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Helena 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Jennifer 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Colin Firth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masterpiece。而一旦masterpiece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The King's Speech是艺术品,欢迎鉴定。

 短评

看这些人,仿佛已全是我的老朋友一般

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影片从摄影配乐到表演等各个层面浑然一体无懈可击,整体质量若与《社交网络》正面交锋也绝不示弱,并还更显大气的王者风范。科林的表演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没有之一。他细腻并精彩的诠释了这个暴躁高傲但内心孤独脆弱无奈的王者。而这场对抗自我的角力,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该取得胜利的战役。

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沉着大气精密讲究呕心沥血,Colin Firth奥斯卡之前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礼服和演讲词了,你找不到这样的演员了,海伦娜王后也实在太可爱了,贵族身上哥特全无,你找不到这样的女演员了

1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一部优雅的电影,演员演技精湛,最后很感动。

15分钟前
  • 偏要勉强
  • 推荐

国王也是有血有肉的,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个感觉。我明白了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是有情绪的,他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他内心脆弱敏感,也怕受伤。

17分钟前
  • 👹天神的审判
  • 推荐

整部片子弥漫着严谨庄重的英伦风,斑驳的墙壁加上旧旧的沙发,每个场景都非常美,海伦娜回归优雅,科林一如既往的气质逼人,还有不能忽视的Lizzy。最后的演讲感觉整个人都悬空了,极具神圣的原声,冷静又沸腾。鸡皮疙瘩一身啊。这是一部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作品。

20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Darcy and Lizzy十年后重逢,可惜不是演夫妻>,<

23分钟前
  • 不注销
  • 推荐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定!!全中国我第一个说!

27分钟前
  • 袁景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当之无愧,当初就是慕名去看,果然没有失望。

32分钟前
  • 花衬衫
  • 推荐

可作为英版《演讲与口才》杂志附赠碟

36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较差

演员摄影配乐都大赞,故事讲得也好只是不合胃口。。。港台版本今次的译名好囧。另外这款海报跟安东尼奥尼的《职业:记者》很像嘛。

40分钟前
  • shu
  • 推荐

@Charles Rosen说:这里面有: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前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还据说有)勃拉姆斯安魂曲。当国王做完演讲,在阳台上面对民众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皇帝钢协(!!!)

41分钟前
  • 白色的蓝
  • 推荐

Colin Firth一站出来就是一幅王者气势。“这些年轻人在竭力演说,但没有人听他们的,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重新相信自己的声音” 【娜乌西卡】“纳,纳,纳-粹是被我说-说-说-跑-的”【左儿】“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Geoffrey Rush五星。另外,绝不承认那货是丘吉尔。

48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这不是国王的演讲,是国王的演技

52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2011.02.28奥斯卡颁奖典礼,Colin Firth登基影帝之时,Geoffrey Rush应当在场。

54分钟前
  • N
  • 力荐

这是一个大人物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却让看过电影的不少小人物产生了共鸣,很多幽默诙谐的台词让我一直在发笑。作为励志片,它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激励人心,没有太多的艰辛努力催人奋进,但我们在片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友情和友爱的表达,看到了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刻画和和心灵历程变化。

59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几乎无懈可击。每一个镜头定格下来都能成为一幅精美的作品;配乐也是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循环播放;而细腻、优雅、庄严、大气的表演也很容易让观影者忘却时间的存在,不知不觉电影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还让人沉浸其中,意犹未尽。期待能够击败《社交网络》★★★★☆

1小时前
  • Q。
  • 推荐

一流表演、剧情、台词、配乐,这就是最好的电影,比盗梦、社交什么的都好。

1小时前
  • 意闲
  • 力荐

四星半。精彩的表演+内敛、精致、优美的摄影,大大淡化了所谓的“励志”效果。相当“灵”的一部电影。

1小时前
  • Toum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