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时刻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德,林-曼努尔·米兰达,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克里斯·杰克逊,劳拉·本纳蒂,达尼埃尔·费兰,乌特卡什·安邦德卡尔,Robyn Goodman,朱迪·库恩,丹尼·伯斯坦,理查德·坎德,Tariq Trotter,乔安娜·阿德勒,克里斯·沙利文,罗杰·巴特,乔尔·格雷,诺亚·罗宾斯,Gizel Jimenez,Ben Ross,Micaela Diam

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20:27

详细剧情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

 长篇影评

 1 ) 出发永远比到达更重要

〈Tick,Tick…Boom!〉译为《倒数时刻》,它以久违的歌舞片的形式倒数了Jon真正迈入三十岁的大门前那些分秒必争所谓人生的成就与意义的时刻,而它们真的那么值得分秒必争么?Come On!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你做过的,即将打算要做的,和那些没做成的,哪件不是呢。

这部影片很诚实地把每个经过社会化的个人必经的“年龄焦虑”,唱进了你的耳道,无论你是选择以不屑的态度面对它,还是撸起袖子想要打翻它,又或者独自蜷缩在角落逃避它,如何你都不得不承认你思考过它。

你不得不去找寻这些年对于你这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且被完成了的事,可能对于Jon是写出既受人欢迎又被人尊重的音乐剧,但对于他的好友Michael便是可以住进中央空调供暖的公寓,享受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结束的余生。

为了赶在三十岁之前做成这件事,有的人靠着一腔热血拼了命地跑,有的人换了更易到达的赛道,而有的人可能超了近道。但“到达”这件事真的有那么重要么,Michael从演员这条赛道转换到广告人上,财富助他登上了社会广泛认可的三十岁领奖台,而Jon呢?多年打磨出的音乐剧演出后,没有得到任何公演的机会,只有那句:一直写下去。

但尽管如此,Michael和更多人眼见这场Jon创作的音乐剧,还不是热泪盈眶,真心为商业社会中,这直白的创作而激动,他记起那些旧时的梦想,也不以为意于Jon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么?

世上得不来两全法,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上路便已是每一个个人的成功和意义。

 2 ) 觉得太呱噪

可能是我自己最近没心情 ... 看完了觉得情感上麻木着完全没被调动,感官上觉得很吵很呱噪。

整个剧很LMM,信息密度很大。开场说明Jonathan Larson在Rent试映当天意外去世,之后通过tick tick boom穿插日常来回顾1990年前后他创作Superbia的故事。我觉得一个让我看得有些不舒服的点是,从头到尾整个剧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高能的情绪之中,又甚少铺垫。就像一首只有副歌的歌曲,一遍一遍循环播放,没有足够细节、留白以及时间让我带入其中产生共鸣,所以看得很疲惫。从开场的party,介绍每个人的小故事,到男主面对创作上的死线,生活中的潦倒,与死党价值观时有的碰撞,和女朋友的渐行渐远,每件事都被戏剧化的处理后呈现出来。加上加菲的表演,分分钟瞪着大眼睛,用每一根毛孔展示着他的努力,告诉你这个moment是有多tmd重要 ... 我看起来就只是觉得很尴尬。

我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对加菲的表演过敏。上一部看他的电影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也不记得当时觉得有什么违和,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部他总是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看得我很尴尬。

可能是此类故事看得太多了麻木了?觉得其实整部片子没什么硬伤,剪辑衔接给人一镜到底的感觉也挺酷炫的,但又不觉得有新意,最多只能说不过不失。

剧情上也不怎么喜欢,有的地方忍不住翻了白眼。比如男主赶工最后一首歌的某天晚上,女朋友上门吵架。女票Susan控诉说,在他潜意识里,他是艺术家而自己就只是艺术家的女朋友,言下之意只是附属品,Susan的梦想和意愿并没有被给予同样的重要性。我当下觉得一针见血,谁知Susan话锋一转说,我当然知道你不想放弃你的事业,我想跟你讨论这件事,我觉得我可能只是想听你说你不想我离开。我大跌眼镜,huh,what?所以只要有爱情附属品这件事也是ok的? 然后这场戏同时间配了musical里面由加菲和女演员以调侃方式异常欢快的表现的一首情侣吵架歌,就... 镜头前后切换,前一幕是加菲睁着大圆眼睛在搞笑,下一幕是他含着泪水跟女票说我当然不想你走 ... 我不知道LMM想要的是什么效果,但我看着就只觉得很分裂很奇怪,我想说很荒诞但是又觉得它不配荒诞这个词,现实生活中的荒诞感有时候会带来悠长的感受,但这一幕并没有,只有尴尬。尴尬这个词我已经写了第三遍,但是我能力有限真的想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表达。

剧里面男主的人设我也真的是爱不起来。他被描述成了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没长大的,天才。里面的对话场景也经常很魔幻,大部分都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配合泪水和咆哮(想到马景涛),像20年前的偶像剧。朋友说,我HIV positive,男主哭着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女朋友上门,男主说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不是,男主说,你怎么不先打电话来。停电了,男主咆哮,你怎么能不先通知我就断我电,你这就是耍流氓!然后当下跟死党冷战,女朋友也不接电话,他自己的narrative竟然是我不知道为什么 ... 我惊呆了,您竟然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别人圈围绕我自转的生活模式,生产力靠灵感爆发,不定时炸弹式的朋友,我真的很害怕。

成年人的世界是有死线有责任的。比如女朋友说星期三之前要给工作方一个答复,比如朋友坦诚HIV的片段中需要接工作电话,比如最基本的要交电费,等等 ... 这些事情对于天才的男主,似乎都是不重要的。而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需要遵守成人世界规则的再平庸不过的人,我觉得很受冒犯。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就是看了会在心里翻白眼,为什么这片子(以及很多其他片子也同样)要表现出,似乎有天分的人就有权利理直气壮的不遵守规则。

剧里Michael安慰男主说,“唉我只是个平庸的演员,你知道纽约有多少个平庸的演员?又有几个Jonathan Larson?只有一个!!” 我当下有觉得被刺痛。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已经疲惫于英雄的故事。没错Jonathan Larson只有一个,Jonathan Larson们的故事却已经被写了无数遍,可不可以也看看那些终究趋于平庸一事无成却仍要继续生活的普通人? 当然了大概这只能说明我是有多敏感脆弱 ... 跟这剧也没关系 ...

嗯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喜欢Diner那场,借用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oerge吐槽小餐厅繁忙的周末,还见到了厨师间的LMM,和要求加alcohol的Schuyler Sisters,很欢快。Focus group那一场的胖lady应该是Into the woods里的小红帽?还有之后一场男主大半夜跑去一个stadium,掀了人家的钢琴唱的歌也觉得很好听。临结束的一首Louder than words,歌词很动人。

Why do we play with fire? ... Although we know we're in for some pain?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我会想到,想要挣脱束缚想要自由,有时候逼自己做一些辛苦却自知有益的事情,那些觉得辛苦的时刻,似乎能更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之前试着听过Rent,但是没有connect到。可能之后会再看一下musical。电影最后Larson本人的footage很动人。

 3 ) 再等等

灯泡濒临报废的边缘,发出“滋滋”响声,洗碗槽的脏碟堆到了水龙头的脑袋,凌乱的稿纸一群一群,敷着油污的电子琴藏在里面,我用它来创作。披着发臭的衬衫,喝光了能找到的啤酒,在琴键上反反复复砸同样的旋律,却迸不出下一个新的音符。

现实早就教训了我,理想就像打给经纪人的电话,只有付出,别指望回复。长期的彷徨让我催眠自己:别怀疑,我一定是音乐剧未来的希望。碰到一点曙光就没来由地欣喜若狂,即使是一根稻草,我也指着它默念:这是救济才华的木筏。我指望着这抹曙光,为它倾尽所有,但我又如此怯懦,更没本事去应对一切;无法兼顾创作与情感,手足无措,宁愿愣神在苍白的空乐谱前,也没法腾出十分钟与女友聊聊。我关心不了爱人,关心不了朋友,甚至关心不了电费,我习惯躲起来暗暗较劲,习惯了回避,习惯了逃跑,像一个莫名自信的赌徒,相信只要先搁置沟通、透支亲友的理解,再用让人陶醉的作品、成功的事业去赎回一切,即使我明白,十赌九输。

我写不出来。即使抱着乐器睡觉,第二天依旧头脑空空。走路时嘴角挂着旋律,街边的广告牌能让我停下来掏出便签,画上几行词曲,我的素材不断积累,但它们就像与创作无关的胡思乱想,我无法捕捉串在一起的感觉,哪曾想那晚一猛子扎进水里,池边模糊的人影,池壁荡漾的砖纹,却拼上了我灵感最后一块拼图。

我坐在最后一排,听着我的作品在被饱满的演绎,低头闭上眼,却发现了她的身影。追梦太累了。太累了,离开我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这根本不是成长,成长至少知道一切都在变好;这是徘徊,我像是一头倔驴闷着头在奔流的马路上来回乱窜,珍贵的东西不断从我身体里滚出来,撒了一地,我却只能仓惶地看着,抱着头在一旁目视它们被碾得粉碎。

你问我追梦值得吗,我会说:当然。你问我对过去后悔吗,我会说:当然。

我像他一般如此平凡渺小,我憧憬他如此坚强执着。

 4 ) 出不来的音乐

从之前没看过电影中涉及的音乐剧角度来写的一点话。

音乐电影的点是在通过音调、节奏、情感去叙述吧,如同影片中的第一位贵人所说的:不用乐队也可以。

看完电影之后,紧接着听了一遍专电影专辑,看了若干个音乐影片,尤其是come to senses。首先被Alexandra Shipp演员的真实演唱水平所震撼,深色浑厚的嗓音与当时的情感浑然一体(除了整个碧昂斯的发型打着halo的光线,吹着演唱会的风)。其次,歌曲本身在情感流露的转调,太抓人了,写什么词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Alexandra Shipp 演唱片段

或许真的有点残忍:你现在也想着如何把此情此景写成歌是吧?矛盾的是,这就是你认识的我,吸引你的我,沉浸在创作的我,真正的我。当时在朋友聚会上的即兴表演,就是这个纯粹的我吸引了你(哦,还有我);在舞台上表演的你,放弃原有生活的你, 专注身体表达的你吸引了我。而就是这样的我们陷入自身时,却是难以抉择。

毕竟只有一个乔纳森,你有独一无二的才华。看见你好,真好。

除了对你的祝福,我也更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只能祝愿你一切都好,再见。

八年完成自己的首部作品,周围朋友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Is this real life? 氛围渲染饱满了,加上了鼓点和两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奔跑的加速等等,但还是依旧想到:所以这也是要把此情此景写成歌吧。个人追求和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真的很矛盾很矛盾。我没法放弃你们,但更不可能放弃我想做的事。Hey, 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 I make a vow, right here and now. I'm gonna spend my me this way.

但从这支影片本身来看,故事较浅,音乐成分也不如与前几年的音乐电影,更多的看到的就是想要表达的要点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在实际生活和感官体验之间有些模糊,或许也是乔纳森的作品中包含的意思吧。主角真的很棒,感觉很接近了(就我刚才补了一点记录视频来看,差一点疯狂、神情多了一丝忧虑)。

总之,谢谢带来又一篇可以反复探索的旋律和嗓音~

 5 ) 快看我发现什么了!

昨天再看ttb之前在重刷老友记!

然后就上床看了ttb

我竟然发现了一模一样餐厅!

moondance diner !

在老友记里就是莫妮卡失业之后要去的要带fake big boobs 的餐厅!

有人可以解释下为什么吗?

倒数时刻中Jonathan工作的餐厅
老友记中Monica工作的餐厅

PS:评论区的伙伴发现蜘蛛侠MJ也在同样的餐厅打工!!

托比版蜘蛛侠
玛丽简

————————分割线——————

行,看完电影发现自己真的肤浅了…

结尾已经没有刚开始发现Moondance diner的兴奋了留下的只有Loud than words 响起时的眼泪…

愿人生不仅仅有tick tick 终究会有属于自己的爆炸瞬间

"You just through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and hoping against hope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kes…"

 6 )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啦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

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

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短评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11分钟前
  • 明镜非镜
  • 力荐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15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21分钟前
  • 失业煤球
  • 还行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26分钟前
  • JiYang🌈
  • 还行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29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32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33分钟前
  • Enrika
  • 力荐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34分钟前
  • Gymnopedie
  • 还行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37分钟前
  • Olive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38分钟前
  • 万塑王
  • 还行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39分钟前
  • ୧⍤⃝🐷
  • 推荐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40分钟前
  • 中二的辛度瑞拉
  • 力荐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41分钟前
  • 尘飞扬
  • 推荐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45分钟前
  • 葉誌晸
  • 还行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49分钟前
  • 冉羽曼
  • 力荐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