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凯文·贝肯,约翰·古德曼,米歇尔·莫纳汉,J·K·西蒙斯,梅莉莎·班诺伊,亚历克斯·沃尔夫,欧阳万成,瑞秋·布罗斯纳安,埃里卡·麦克德莫特,克里斯朵夫·奥谢,文森特·库拉托拉,詹姆斯·科尔比,迪牟诺罗凯茨

导演:彼得·博格

 剧照

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2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3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4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5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6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3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4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5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6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7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8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9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6:27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于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是继《伦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又一高口碑灾难巨制,该片真实还原了在波士顿恐袭发生后,FBI、当地警方在102小时内全力缉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击行动的英勇事迹。

 长篇影评

 1 ) 《爱国者之日》:一座城市的主旋律之歌

一提起主旋律影片,在大陆长大的朋友恐怕第一时间脑海里都会闪现出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高大全”人物字正腔圆的呐喊,从小到大我们看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甚至都产生了逆反心理。但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美好为内核的主旋律电影并不都是这么生硬,也有许多能让人真正感动的,比如这部《爱国者日》。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市马拉松比赛重点发生爆炸,包括中国留学生吕令子在内的3人死亡,近两百人受伤。爆炸发生后,凶手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和焦哈尔·察尔纳耶夫二人又枪杀一名警察夺取枪支,并且劫持了中国留学生孟丹和他的SUV车,妄图前往纽约继续进行恐怖袭击。在给车加油时,孟丹趁机逃脱并报警,警方根据车上的GPS定位最终击毙了塔梅尔兰,活捉焦哈尔,前后历时5天。

这部电影没有主人公,而是采用群像式的拍摄手法,因此看起来有些像是纪录片。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普通警员、一线警探、马拉松参与者和两名恐怖分子,详细的描述了这些互不相关的人物是如何过着自己普通的生活,又是如何被一场爆炸所改变,发生交集。也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这场恐怖袭击究竟给这些普通人带来了多大的伤痛。



这是一部十分冷静和克制的电影,通过事无巨细的平静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两声爆炸响起的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看到了警察也会崩溃哭泣、看到了被炸断腿的新婚夫妇如何相互扶持、看到了恐怖分子的凶残也看到了波士顿这座城市是如何团结一致。


在这么多年的新闻宣传下,美国人民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毛病多、不愿意跟政府合作、喜欢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团结等,但这部电影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共同抗击恐怖分子保卫家园的样子。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一个是警方在街头与恐怖分子交战时,一个小哥冒着枪林弹雨扔给子弹快打光的警察一把大锤,说“警官,我这里有武器,干掉他们”;另一个是当FBI对焦哈尔展开包围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大妈已经早就拿枪趴在了屋顶上,当他们劝大妈后退时,大妈说道:“这是我的地盘,我他妈才不会离开呢”。这两段虽然有些搞笑,但却让我动容,因为这就是一个城市团结到一起时最具体的表现,人们也许能力不够,也许火力不足,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绝不会后退半步。



在本片中,美国人也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黑”,比如:FBI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神秘的黑科技,可以将监控录像变得那么清晰,他们得到的始终是些模糊的图像;比如恐怖分子兄弟一直都在危险分子名单上,事先却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监控;比如对塔梅尔兰的审讯并没有按照美国人一直标榜的“人权自由”来进行等等。但正是这种“自黑”,才能让我们看到破案背后的艰辛,看到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在恐怖活动面前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



这部电影太真实了,以至于很多现场的照片和影像资料穿插在期间几乎让人看不出来,也让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在这场恐怖活动中每个人的变化。当片中一名警察问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警探这种事情能预防吗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 我今天看到的,是善与恶之争,爱与恨之争。恶魔像那样向你进攻,你能用之来反抗的唯一武器就是爱,这是他唯一不敢触碰的东西,就算我们把他追不到底,杀了他,该来的还是会来,是不能提前预防的,我们彼此都有纽带相连,爱是我们走下去的能量,我不认为他们有任何可能会胜利。”



爱,听起来有些荒唐可笑,但确实是抵抗恐怖主义的最好武器,它能让人们坚守在一起,去迎接生命的曙光。就像那个在8岁男孩尸体旁坚守了一天的警官、那个扑向塔梅尔兰的老警察、那个瘸着腿满街奔波的警探、那个对警察说“go get the motherfuckers!”的中国小伙,能让他们如此做的,就是爱。



本片结尾的字幕是:献给那些伤者、那些第一线的警员、医护人员和所有的执法人员,他们在2013年的那个悲剧事件中展现出了应有的勇气、热情和投入。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部主旋律电影,也是波士顿这座城市的主旋律电影,更是全人类的自由之歌。



悼念逝者。

 2 ) 在废墟上重建生活,是人类最大是勇气

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由于美国人的被迫害妄想症而虚构出来的展现美国人民反击恐怖主义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影片开始就登场窝囊警察是郁郁不得志的主角,带着主角光环,在结尾成功地把当地美国民众从恐怖分子的手中解救出来,成为人民的英雄,同时收获了美女的爱情和超级大人物的认可,即将走向人生的巅峰。

影片开头有几组人物相继等场:妻子和总是纠正她口音的丈夫,研究机械狗的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窝囊警察和他的妻子,和父母视频的华人男青年,年轻的穆斯林兄弟一家,远郊社区的老警官,他们都在展现着自己日常的一天,平静无波澜,彼此之间毫无关联。

在华人青年登场之前,我还没有意识到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直到看到随着华人青年说话声一起出现的字幕:早晨6:34 马拉松开赛前3小时,以及之后登场的穆斯林兄弟一家,我脑海里突然出现几年前在新闻里见到那些恐怖又混乱的画面,也终意识到这不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而是一部改编自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恐怖袭击这一真实事件的电影。

随着剧情的推进,原本毫无关系的登场人物们渐渐聚集到了马拉松赛道附近:警察去维护现场秩序,夫妻去围观比赛,穆斯林兄弟俩则带着炸弹在赛道旁伺机而动,看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接下来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

而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华人男青年,老警官依旧在自己的生活的轨道上,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虽然从新闻等渠道知道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但似乎没有关联,仍是一片静好。

美好的情景都是为后面的悲剧做铺垫,所以越是看到青年警官和华人青年各自和心仪的姑娘愉快交谈时,内心就越发紧张,不知道刚刚尝到爱情甜蜜的他们将会经历什么。他们的脸上约喜悦,我的内心就约纠结。

果然在青年警官白天刚刚和女孩约好去看演唱会,晚上执勤时就遭遇了逃窜的恐怖分子袭击身亡,而华人青年己的车也被恐怖分子夺走,自己也被押为人质,一起奔向纽约进行下一次恐怖行动。

而这里也是整个电影让我觉得最惊心动魄的一刻,华人青年成功逃脱了恐怖分子的控制,并成功报警,为警方提供了有力的线索。而这之后故事也推向了高潮,警方最终逮捕到逃亡中的恐怖分子,成功的阻止了另一场悲剧。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的胜利,幸存者的拥抱的场景,而是爆炸发生第二天,那个因爆炸身亡的8岁男孩遗体被运走事,守护他的警官和在场所有执勤人员向他行礼告别。爆炸发生后,因为男孩身上可能留有炸弹残片,会是有力的证据,为了防止现场被破坏,所以他的遗体一直被留在现场,那冰冷的地上。

他是爆炸案的受害者,而是爆炸案的“英雄”,因为他警方才能掌握恐怖分子的情报,所以当他的遗体被运走,守护他的警官眼含泪光,向他行礼致敬,现场人员全部行礼致敬,默默送他离开去安息。

在这部电影里,警察的形象不在是无所不能的,坚强的,铁石心肠的,他们面对惨案也会脆弱,面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安全受到破坏,面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安全,面对自己的亲人可能会死亡,也会失去安全感,会哭,会脆弱,会崩溃。

但他们也是这个城市安全的捍卫者,不同级别,不同工种的警察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迅速站起来,救护伤者,排查线索,发挥着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寻找犯罪者的蛛丝马迹,有条不紊,又紧锣密鼓,在事件发生后,迅速锁定并成功逮捕恐怖分子。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她就是两个恐怖分子中哥哥的妻子,她在兄弟俩出发前的与哥哥的对话,以及她在被捕后的反应,都让我觉得也许她才是这一事件的鼓动者。

这部电影拍摄手法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采用了有许多监控摄像头拍摄的镜头,这是因为当时锁定恐怖分子就是通过监控摄像的影像。从爆炸案发生前,恐怖分子出现在第一个监控镜头里,整个电影的气氛从马拉松大赛即将开始的那种激动氛围,一下转换成非常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在当地橄榄球队的主场上,所有警察,救护人员等等都登场向民众致意。影片除了再现这一场景,也用了真实的纪录让我们看到了爆炸案相关人物:警官、FBI探长、市长、失去双腿的夫妻、华人青年……他们原本都是波士顿的普通市民,突然一个事件,他们成为了新闻的焦点。恐怖主义,原本生活秩序被破坏,安全感丧失,他们包括整个波士顿的居民没有失去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

在废墟上重建生活,这种巨大的勇气,是我们人类内涵的巨大力量,帮助我们在天灾人祸中不断重新站起来。

 3 ) 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群像戏,几个镜头印象深刻:1.老头给警察扔出一把锤子,让警察砸死那俩混蛋;2.在恐袭中断腿的人用假腿跑过曾经发生爆炸的地点,大家向他鼓掌,他到达终点后紧紧地抱住妻子;3.警察受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被人们如此喜欢过,波士顿的市民夹道欢迎他们,他们就像是打赢了一场战争!BOSTON STRONG!

 4 ) 作为亲历者对人性的反思

这篇影评不大像我写豆瓣的风格了,因为看这部电影纯粹有点自找二次创伤的感觉,不得不写得更个人一点。看本片跟看《阿波罗13号》或《93号航班》等这些电影不同——那些是我没经历过的,我可以评论说,那些电影对于知道结果的真事悬念氛围拿捏的不错,戏剧化的同时不缺乏对现实的尊重,感动得很厉害/流泪了说明拍好了等等。我没办法客观的评论这部电影给观众产生的效果,因为有可能它拍得再烂,我也可能产生它把气氛拍得不错让人很紧张的反应,因为电影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更多是记忆的触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流泪的。于是,我想通过回忆和经历,并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元素,讲一讲我的反思。

一、人们喜欢使得自己感觉自己很重要,有必要对虚荣心自省

我这么说是因为即使前几天跟朋友在地铁上看到这个电影的预告,我的第一反应还是讲,“那个时候我就在几条街之外,我的很多朋友都去跑了……全市戒严那天我冰箱里毛都没有,饿了一天……整个好几天魂不守舍的,读着新闻流眼泪,然后像着了迷一样在微博上天天揭露和反驳虚假报道、不实传言,好像别人一张照片用错了就是对我自己的侮辱……我去了吕令子的追悼会,会上有些中国人言论太自私,我回来写了篇文章……”

回想一下自己说的这些,貌似一件悲剧,又被我拿来显摆自己的阅历了,我现在感觉有点害臊,就连看电影的时候我都在反省——你这是又犯了虚荣的老毛病了,觉得自己碰巧住在那里就了不起了是吧?对自己这么感动,要不要给自己献一束花啊?

当然,我在波士顿经历了很多,非常艰苦的一个学年,这辈子做的最难的事,至今亲密的朋友,飓风关家里出不了门,暴风雪关家里出不了门,恐怖事件关家里出不了门,这些经历让我至今对波士顿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在时不时的紧张和恐惧中,那里的人都很强悍。我对马拉松有非常个人的归属感、对 “Boston Strong” 的依附感、对波士顿的自豪感,这些都因为亲身经历而烙在我的灵魂里了。

但再次看着那些受伤的人的画面,看着无辜的人生被强行的改变,看到警察们的牺牲,我还是觉得那份自豪和骄傲应该有度。应该为那时大家共同支持安慰的凝聚力而骄傲,应该为身边的人的坚强而骄傲,应该为前线的医生和警察们骄傲;但别为自己在跟亲自跑过的人做过模拟庭审而骄傲,别为自己是目击者而骄傲,别为自己住在当地而骄傲。别把自己作为自己所经历的世界的中心。

二、自卑、安全感、男子气概

这里所讲的一点,有可能是电影杜撰的——恐怖分子兄弟二人之间的互动。我不知道CIA在讯问弟弟的时候有没有问到这些细节,我也不知道剧组有没有在调查中看到这些细节。所以,大家在看电影、或者看我下面的话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点怀疑态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两个人当时到底是否有过类似的互动。

单独调出来一个细节的话,就是当中国车主跑掉之后,当哥的马上对弟弟讲的话——“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所以他才跑了。这是你的错。”弟弟觉得莫名其妙的——他妈的,我明明去买东西加油了,你自己跟他在车上让他跑了,倒还怪我?!!哥哥马上就动用了片子里与弟弟互动中最极端的暴力,用手掐住他的脖子,重申,就是你让我分心了,他跑了是你的错,我!没!错!

这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通过暴力、通过展示传统概念下的雄性、通过打压别人,来填补自己安全感的缺失、隐藏自己的弱点。这是非常懦弱的表现。

重申一下,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我觉得如果你告诉我真实的哥哥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一点都不会吃惊。世界历史上任何独裁专断的、通过暴力、强势来压制他人、搪塞他人、封锁他人、贬低他人的政府、组织、个人,他们大都是非常担心害怕的——害怕自己有缺点被点出来、害怕自己被瞧不起、害怕自己失去权力以及权力所拥有的安全感,并且大部分是害怕被人说“不够男人”的男人——其实他们最害怕的是自己,最瞧不起他们的是自己。

我觉得反思这一点也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面对当别人点出自己的缺点、甚至让自己出丑,当别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和意见,还有一种情况,是当自己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时候,在伪装自己的“强势”、在贬低攻击别人、在使用暴力之前,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又安全感太低了?握着拳头、爆着青筋的,夸张不,可笑不?这样很强大吗?

三、“我们很不安啊,所以一切手段当然是必要的喽”

我之前写过很多文章,讨论人们因为不安和不信任,而一步步放弃自己善的原则。

在9/11之后,美国的动作片在灾难性规模上都普遍增大了很多。在《钢铁之躯》里,为了讲一个故事,整个城市都快没了,很多人的感觉,他是超人啊,他肯定做得是对的,为了救地球啊,所以这样是没问题的,一切都没错啊。但我看到的Clark是一个一上来就打的,很少救人的莽夫。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复联》也有很多随便杀人的画面。就连诺兰最好的《黑暗骑士》,观众在看他的声呐监控系统时,也基本都给了他足够的信任。他是Batman啊,他最终会做出正确的事情的,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没问题。

到底怎么看待这样的叙事、是否应该选择接受,这是主观的,但同时,也涉及对于“framing/故事的构造? (咋翻啊)”的思考。

9/11之后,现在这个时代的超级英雄电影里,超级英雄们很少去救人了,因为人们貌似对救人不感冒了,更多的,他们都是在阻止一场毁灭世界的大灾难。相应的,当一个超级英雄被打到一栋楼上,只是摔一下,出点裂缝不够了,慢慢的变成了从窗户飞进去玻璃碎片乱飞,再慢慢的变成了一碰什么东西就是大爆炸,典型的,就是在BvS里,Clark吸取黄日光再生后,飞回来第一个动作戏,就把整个发电厂全弄炸了——空前的大爆炸哦,没有关系,没有后果(据说这里没人),大家在保护世界啊,It's all okay...但在叙事上,这次爆炸也没有任何效果,有没有这场爆炸,观众对战斗的危机感、人物的胜算等等的理解,不会有任何影响。不过那又怎么样呢,英雄在救我们啊。他最后牺牲了自己了啊,他击败了恐怖怪兽啊。所以一切都没错啊。

艺术反应现实也影响现实,这样的风气,反映了9/11后人们的世界观,也巩固了它。

在这里想说的,大概跟这部片子有些地方或者整体上感觉基调把握得有些松散有关。

首先,Melissa Benoist 对妻子的表演非常棒,但电影在对她的参与程度的展现非常模糊的同时,又让我感觉是在刻意让观众认为她支持恐怖行动。我感觉这样拍有些cynical。

接着,Melissa的角色没有得到Miranda警告,没有任何法律援助。作为律师,我知道第四修正案里面有一条例外,就是涉及到公共安全时,Miranda可以暂时不保障。但这样的例外需要执法人员格外的谨慎,在这个情况下,究竟是否违反这个妻子的宪法权利,是比较有意思、可以发人深思、促使大家走出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的情景。但电影对她的刻画,以及那句,“Honey, you ain't got shit” 仿佛是制作人刻意搭建出来的一个想要使得观众叫好、鼓掌的时刻,总归让人感觉非常奇怪。

还有,Peter Berg显然是想更加突出“爱”的主题,宣扬爱的力量比我上面提到的恨、自恨、自卑、死撑、强行暴力等等更有益、更有威力。但是电影里面同时有好多有关反恐政治、宪法权利的放松、美国警察的用武程度——比如最后一帮人对着船乱开枪——这些有趣的、按说应该是放进来让人思考的细节,但却又没有什么落脚点、没什么尾巴的,让我怀疑大部分不成天把宪法挂在嘴皮子上的观众们,是不是会看到这些细节、是不是会感受到这些复杂的情形对自己价值观的挑战并对此思考呢?如果不会,如果大部分观众在“Honey, you ain't got shit”这句话后感到很振奋,如果大部分观众不认为机枪扫射小船的场景有些荒诞,那么这部电影就丢掉了它原本可以有的复杂性,它可能会跟以上所说的超级英雄电影有类似的效果。

我记得,当天我终于听说他被抓到了,我终于可以出门买饭吃了,我高兴的哼着Lonely Island的“I'm On A Boat”出去买Pizza了,并明显的记得自己当时的情绪非常...vengeful,就好像复仇心很重、解恨是关键。这部电影里面,很多波士顿硬汉的出场对话,都带着一点仇恨的味道,或者让我回忆起来了当时自己的某种心情。对我来说,很主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最后对于“爱”的力量的烘托,让人觉得有点矛盾。

所以,最后的最后,评论电影不是什么人生大事,但如果能带走点什么的话,还是切记人性里面的有些常见弱点, 时刻自己带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要逃避比较难应付的情绪、理念,动脑子,敢真的爱,真的关心他人,多一点同理心、同情心,少一点为了自己而甘愿要求他人的牺牲吧。

 5 ) 朴实的剧情,升华的大爱

很喜欢看国外拍的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印象中看过了《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都拍的非常好,也并不是说剧情情节有多么打动人,特效有多么炫酷,而是非常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完成了影片的升华。萨莉机长中的萨利机长完全凭借40年的机长经验救了整机人,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阿姆斯特朗救下75名自己的战友,凭借就是信仰的。而这部影片同样的,警察,FBI,市长,州长包括受伤的报警的民众,救治的医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没有推诿,没有抱怨,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小爱汇集成的无言大爱。很朴实,很赞。

 6 )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判决:为了谁的正义

《恐袭波士顿》经真实事件改编,确是较为成功的一部纪实题材佳作,即使我们知道事件的始末,但影片依然能为你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导演彼得·博格曾经执导过灾难片《深海浩劫》,改编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身临其境的紧张气氛,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有条不紊的多线叙事,对事件的解构还原以及人物的情感刻画,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观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主旋律电影所必需的一些符号仍然需要出现在应当出现的位置。观影之余,真实的案件审理与判决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在2013年4月15日,正值美国的爱国者日。当天两枚炸弹在马拉松赛终点线附近爆炸,共造成3人丧生,264人受伤。警方认定,发动这次袭击事件的嫌犯为焦哈尔·萨纳耶夫和塔梅尔兰·萨纳耶夫兄弟俩。他们在逃亡期间还枪杀了一名大学警察,劫持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塔梅尔兰在案发几天后在警方的追捕中被击毙。焦哈尔后来在波士顿郊区一处住宅后院的船上被找到,他在案发前已在美国生活了10年。

2015年5月15日,美国联邦法院作出判决,宣布判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焦哈尔死刑。案件审理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被此间舆论称为“近20年来最受关注的死刑案之一”。

案件的审理工作自正式启动以来持续了3个多月的时间。自1200人中遴选出的12人陪审团用了3天共14个小时最终才确定了焦哈尔的死刑判决,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死刑判决需要陪审团成员取得一致意见才能作出。对焦哈尔的30项指控全部成立,其中17项可判处死刑,在最后的判决中,焦哈尔在6项指控中被判处死刑。据称宣布判决时,被告的双手交叉地放在身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检方表示,焦哈尔是一名恐怖分子,他在马拉松赛的终点线附近帮助放置自制的高压锅炸弹,并协助引爆,造成严重伤亡后果。其发动袭击是针对美国在穆斯林国家的战略而进行的报复行动,并认为其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是正当的。据报道,在焦哈尔案发后藏身的船上,他们写下了发动袭击的动机,表示要美国“停止杀害我们无辜的人民,我们就能停止”。检方称,焦哈尔相信自己是反对美国的圣战者。

焦哈尔的辩护律师克拉克是美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曾成功地为包括“炸弹客”卡钦斯基和“奥林匹克公园爆炸者”鲁道夫等进行过免于死刑的辩护。她并没有就检方的指控进行争辩,她表示,辩方不会“回避”焦哈尔的罪责。她在结案陈词中对陪审团说,年仅19岁的焦哈尔是在哥哥影响下才参与袭击,塔梅尔兰才是袭击行动的主使,如果不是塔梅尔兰,爆炸就不会发生。故从案件审理一开始,辩护律师就已基本认定焦哈尔是有罪的,因而将辩护的主要目标放在减轻罪行上,即罪轻辩护的诉讼策略。

检方代表、美国联邦检察官梅林在做最后陈述时,再一次向陪审团成员展示了在两年前死于那场血腥爆炸案受害者的照片,并且指出,被告已经到了足以辨别自身行为的年龄,而焦哈尔本人明确表示,就是要为了美国在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事复仇。

虽然波士顿的许多人要求严惩凶手、伸张正义,但在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上意见不一。据报道,波士顿多数人认为,应该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

早先的民意调查显示:在2013年9月,即爆炸案发生5个月后,57%的受访者认为焦哈尔应被判终身监禁,3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判其死刑。案件审理期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且不得保释的支持率达到62%,支持死刑判决的只有27%。受害人家属意见也有分歧,一部分亲属曾公开呼吁陪审团放弃死刑选择,以使他们能早日走出这一悲剧的阴影,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为何人们会希望对焦哈尔这样罪大恶极的罪犯不判处死刑呢?

焦哈尔案之所以引发死刑争论,其一,该案是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提出起诉的,而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早在1984年就废止了死刑,且自1947年始,当地就没有再执行过死刑。

其二,美国死刑犯的实际被执行率低。据美国媒体统计,从1998年至今有80名被告在联邦法院被宣判死刑,但只有3人被执行死刑,其它大部分案件仍在上诉,还有一部分死刑被撤销,或是被告人死亡或自杀。

其三,死刑判决使该案进入漫长的上诉阶段后,由于案件的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对受害者的直接影响将挥之不去。每个死刑判决几乎都会引起直接上诉,如果上诉失败,被告辩护律师可以根据程序要求美国地区法院进行罪后复查。如果复查被拒,还可以向美国上诉法院乃至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在庭审即将进入最后量刑阶段之前,该案最小的受害人马丁的父母比尔和理查德曾在《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刊文,呼吁美国联邦司法部排除对焦哈尔的死刑判决。他们表示,希望司法部取消寻求对焦哈尔进行死刑判决,而代之以将他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同时剥夺所有上诉权利。他们说,他们深知被告所犯罪行的残忍,夺去了他们8岁儿子的生命,并使7岁的女儿致残,“政府有理由寻求进行死刑判决”,但这将导致甚至绵延数年的上诉审理过程,从而“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重现最令人痛苦的日子”,但是,只有当被告淡出媒体焦点和人们的视线,他们才能够开始“重建生活和家庭”。

然而,许多政界及专业人士更倾向于支持死刑判决。美联邦司法部长霍尔德表示,焦哈尔的行动性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迫使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焦哈尔冷酷地制造了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受伤,并使3人丧命。其在声明中说,没有任何判决可以治愈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灵创伤,也无法使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的心灵和躯体得到恢复,“这一判决是对这一可怕罪行的适当惩罚”。

纽约法律学院教授、死刑判决专家帕莱克尔表示,他并不认为受害人亲属的呼吁会对联邦司法部的决定产生多大影响。他说,受害人亲属和幸存者有发言权,但他们并没有决定权,因为其中还存在着“更大的利害关系”。帕来克尔支持判处焦哈尔死刑。其称,这是恐怖主义问题,死刑判决的目标之一就是对恐怖主义的一种控诉。

故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死刑判决从某种层面上讲,较之受害者的诉求,国家利益、社会形象及舆论威慑更需要死刑判决这一面旗帜飘扬在美利坚正义无畏的土地上。

 短评

Dun Meng: "go get the motherfuckers!"

4分钟前
  • gavin.j
  • 推荐

特别精彩特别紧张。我估计美国的意思可能是:你搞恐怖袭击?那来吧,我们找到你太容易了,而且就算付出再大代价我们也会把你干掉。

9分钟前
  • 神猪尝百草
  • 力荐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10分钟前
  • Incertus
  • 推荐

尽管对于整个事件的全景扫描稍显流水账,彼得博格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的配乐却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紧绷的节奏中,最后照例的真人访谈与照片也非常管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成功塑造了一位好莱坞少有的亚裔男性英雄角色,当他说出“抓住这些motherfucker”时全场鼓掌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穆斯林看了a lot of porn这个细节好顶赞

19分钟前
  • 幽云十六州
  • 推荐

爆炸前的波士顿天气晴朗,人们用双腿奔跑;爆炸后的波士顿全城死寂,有人永远失去了双腿。男人戴着义肢再经过爆炸地点时,眼泪奔涌。恐怖分子或许也有一抹给侄女系鞋带的温柔,却任由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盖着白布躺在冰冷的跑道。戴头巾的女人可能是审讯官,也可能是恶魔之妻,仰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信仰。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从开头温馨的画面开始就揪着心,像是一部纪录片。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哪些是当时的记录。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在波士顿三年,去看过全马,也跑过半马,还没去看过红袜队比赛。信用卡被盗,警察叔叔给过温暖的拥抱。我爱波士顿。Just love it.

21分钟前
  • 绿皮车的终点站
  • 力荐

沃伯格像蝙蝠侠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罪案现场。其实除去开头(很像选举宣传片的)“美国普通人平静美好充满爱的生活”及最后齁人的鸡汤外,中段拍得还不错,节奏什么的都还好。但为什么这种电影无论什么党派的人拍最后都会归结到“爱能战胜一切”?好不容易问题问出来了,结果还是爱来爱去

2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巷战和加油站逃出生天的戏非常过瘾,中国人两米八!很讨厌歌功颂德的部分,这些恐袭的源头正是美国自己的政府多年来干预他国内政掀起他国内战最后报应到整个白人世界,但是这部戏里我看不到关于这个任何的反思。

25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之前只晓得死难者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知道还有一位被绑架的中国留学生立了大功。除了Mark Wahlberg主演的警察是纯虚构之外(而且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问题),本片的其他角色和故事主线都是高度还原的。

2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31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彼得博格以前常被叫做小麦克贝,这片要让贝来拍,怕是会比恐袭本身更加恐怖

3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穆中无人就是干,全城通缉抓坏蛋。易燃易爆夜对战,邻居老王瞎添乱。中国小伙诚点赞,留学女生扼腕叹。恐袭无情人有善,以爱之名驱暴乱。时间铺陈连成串,美式旋律真震撼。

40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拍的很真实,很多人都说别忽略了美国先侵略别人。我认为战争产生的问题就该用战争解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能怎样?本着亡国的信念也要一雪前耻的去战斗,这才是维护荣誉该有的觉悟。这样去搞平民手段太卑鄙,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45分钟前
  • Andrea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范本,情节紧凑,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剪到一起,全程写实,改编有度,注重细节,把《湄公河行动》这类号称真事改编却严重夸大其词的玩意衬得幼稚可笑。8/10

49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这里面提到的love并不空洞

50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今年看得最全程投入的片子之一。抛弃了好莱坞剧作形式,基本上按纪实时间顺序讲述了事件和调查程序,和去年的《聚焦》形式类似,但更加主观,也更加情绪化。奉献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最积极的亚裔(中国)角色。

52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波士顿中国人真多啊

57分钟前
  • 巴拉小魔仙儿
  • 还行

邪教徒都得死,跟种族无关。

60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作为在波士顿生活的人,毫无疑问打五星,看完更爱波士顿了。电影里所有的建筑街道都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连宿舍大楼都有出镜真是太开心了。电影拍得很紧张很扣人心弦,又很细节化很真实,尤其喜欢把演的部分和纪录片镜头剪切在一起,切换得非常震撼。

1小时前
  • 朵朵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