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剧情片英国2022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兰基·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凯蕾·科尔曼,萨莉·梅瑟姆,哈里·佩迪奥斯,伊桑·史密斯,鲁比·汤普森,布鲁克林·托尔森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

 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20:2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迷离的父亲影像

开篇,假日video影像播放故障。就表明真实与想象的界限已经模糊。同时暗示父亲送机场景可能并未发生。

包括开篇,频闪舞蹈场景多次出现(4次?):依偎,拯救,诀别和死亡象征。黑场就是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缝隙和深渊,是记忆的留白,包括不愿勾起的强制性留白。

父亲即使在表达亲情爱意时,影像也是透过介质,并非直接呈现,表达真实父亲的隐蔽。童年的女儿并不理解父亲的抉择,但对其隐情有所感悟。

泳池中,透过水的介质,同样是迷离的父亲。

父亲捡起女游客扔掉的烟蒂。如此诡异的行为和影像可能并不真实,可能他走进夜幕下的海水寻求自我了断。

镜头暗示父亲抱有自我了断之心并非一次。父亲过马路时视驶过大巴如空气。明媚阳光下本应延续温馨,可父亲的迷离身影挥之不去。

又一次了断暗示:父亲于浴室内湿毛巾掩面寻求窒息感。

爆闪灯下,父女精神依偎和女儿心中对父亲的拯救。

父亲,抱紧我,再紧一点。这是最后一次了。与爆闪灯父女相拥影像反复切换,将影片推向高潮。

爆闪灯下,父女分开,父亲坠入黑暗,如果不是死亡意象,电影语言的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力量。 其实BGM选用皇后乐队与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现在听来倒颇为励志,并没有增进影像悲怆。可能无声状态更显悲伤。这是皇后乐队的曲风所致,来自歌剧的高亢激昂将悲伤从灵魂深处释放并转化了。 电影语言告诉我们:父亲寻求自我了断并死亡是肯定的,即发生在捡烟蒂走向夜幕中的海那晚。当晚父亲身影消失于大海中后,有长达近50秒固定长镜头海滩空镜,已经非常明确其死亡讯息。但是无法推断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还是之后,因为假期日程时间可能前后颠倒碎片化而且部分失真,比如陌生人一起为父亲唱生日歌。

候机楼入闸口怎可能空无一人?走廊尽头再现爆闪黑场,父亲背影消失其中。幻象指数暴增。与开篇的呼应,再次暗示:父亲送机场景为想象。

父亲的影像虽然迷离,但是对女儿的精神引导塑造却是真实炽烈的。 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1918-1999)的著作《诗歌,故事和写作》和父亲热爱的《太极》放在一起,最上面一本《如何冥想》。很难辨别这是女儿成年后的读物还是父亲的图书。无论影片如何模糊处理,精神的传承是真实的。这位苏格兰前辈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 Ancona Films ,一定是本片编导的偶像。

间接呈现父亲影像的标志性画面。此镜头开篇即出现。不同在于开篇是成年索菲的video播放,而此处详述拍摄过程。父亲的痛苦隐藏很深,如同要跋涉千山万水方能抵近。

女儿的成长。暗示其拉拉潜质==lll。父亲是否困扰于同志情结呢?似毫无暗示?从女儿索菲口中得知,父母亲其实并无婚姻关系。关于父亲的gay情结有些轻微不明确暗示:和女儿对话中谈及他和keith(男子名)有新进展,两人在伦敦郊外共同租房,不过可能仅为了事业合作。

此处有一细节:父亲敦促索菲阅读对儿童来说比较艰深的书籍。如此就和索菲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接触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的著作这一推测互文了。

索菲的成长。再次暗示她的拉拉潜质。是否同时暗示父亲的同志情结呢?

近片尾,父亲可能寄自土耳其的明信片可能道出父女假日的缘由。“索菲,永远不要忘记我是那么爱你。爸爸。” 按照电影语言的规律,如果编导明示寄出地址为土耳其,明信片定会呈现土耳其标志性景观,显然镜头并没有如此表达。收件地址为苏格兰爱丁堡。KAYALAR,这串土耳其特色的地名或姓名给出不明确暗示。此画面后出现度假酒店海洋公园的空镜,推测KAYALAR为酒店名。 不,不,以上文字为幻觉。放在酒店床头的明信片其实并未寄出,因为没有邮戳。背景声伴有父亲的哭泣。 父亲的死亡如果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那么象征苏菲刻骨悲恸的多次爆闪黑场,那些如孤独魂灵般迷离诡异影像和日程失真才找到了归宿。 即:父亲送机完全是索菲的想象。如此,电影语言就将索菲对父亲的深爱与思念推向了观众情感调动的新高度,其无境驰骋也最大化回归于主旨。

与迷离影像相对立,父女假日色彩明媚温柔,如同父亲凝视索菲的目光。真是梦幻般的土耳其。假日实际持续时间和日程顺序都如破碎的瓷瓶,无法拼贴还原。

与父亲的裸体意象相连。女儿已经成年并组建了拉拉家庭,昏暗中传来bb的啼哭。镜头暗示她承担父亲角色。她从上个画面中父亲卧床的位置坐起,双脚踏上当年和父亲在土耳其购买的地毯。她一定感受到了父亲的体温。(昂贵的地毯售价高达850英镑,估计花光了英国多地辗转而不得志的父亲所有的积蓄) 父亲的裸体俯卧镜头无论真实与否,倒是有些强烈的同志暗示。尽情留白吧! 父亲对索菲说,她将来可以选择任意的生活方式,任何话她都可以和他讲。让我们坚信索菲的未来充满自由和胆识。 如果父亲的死亡发生在假日之后,那么苏菲伴随video的回忆整体就呈现顺序叙事,那么幻境失真感、索菲的创痛和电影语言的魅力都将锐减。 即:编导只是非常有限地驾驭虚实无界的叙事。 在父亲裸镜和成年索菲双脚踏上地毯画面之间,再次出现爆闪黑场伴随父亲急促挣扎的身影和呼吸,并以救护车的鸣笛背景音效收场。再次暗示父亲那晚遁入夜海和爆闪黑场均为死亡象征。

褪色的地毯如同记忆。父亲,你还好吗?

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如果故事来自她的亲历,那么她踏上影人道路也曾受父亲影响(一本书的暗示足够吗?)。 虚实无界,时空无界,甚至生死无界及留白多意是当下电影语言重要趋势,让观众产生更多思考。 半个多世纪前,给观众自主选择关注内容的长镜头中全景叙事方式流行发展,即让观众凝视影片主人公的状态,自主思考影片主旨,编导克制表达态度。 而当下和未来,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广阔多元了。

 2 ) 一组关系,让男性世界崩塌了两次

Aftersun的秘密在于,当以私影像的意识描绘父女关系时,是很难排除关于情欲与乱伦的隐晦暗示的,但aftersun成功地将它驱离了,因为父亲并非男权社会中的父亲,而女儿也并非男权社会中的典型女儿。

我们很罕见地在一组具有典型父权代表性的人物关系,即父女关系中,同时看到对两种角色的颠覆。

当具有同性恋及抑郁症倾向的父亲背对摄影机坐在床上哭泣时,一整个传统男性世界在影片中都随之崩塌了。

女儿本是女儿,受到父亲的照顾。但在旅程的最后,女儿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最终彰显为一种能够照顾父亲脆弱心灵的母性。

我常说,去除了情欲的亲密关系,是一种最为接近爱的情感。

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触碰或表述爱是什么。但它显然更加关于人与人彼此灵魂的关照。

虽然爱从不排斥肉体和情欲,但与爱相关的肉体亲密也依然是灵魂的相互关照在物质层面的显示。

因此,艺术家在描绘每种趋向于爱,或渴求爱的心理情境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脱离了物质世俗世界的孤独落寞。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故事里的双方都不存在于主流世界的世俗文化中。

所以,片中父女之间再和谐,再亲密,相互支撑,即使和周围人即使打成一片,也依旧始终笼罩在一种与外部隔绝的孤独氛围中。

旅行有终点,人生也有。终其一生,谁不是在流浪。

流浪,才是一种开阔境界下人生的常态。

流浪的灵魂彼此支撑,则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最高境界。Aftersun给出了它作为父女关系的一种答案。

 3 )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Bittersweet, 在英文里更多地是描述一种开心与伤感共存,又甜又苦涩的感觉。我们的很多记忆也总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即使我们并没有时常去回想起。毕竟对有些人来说,面对这些回忆并不容易,于是他们选择把他们“藏起来”,或者暂时“遗忘”了。

导演夏洛特在给观众的一封信里提及,在土耳其有一个词Hasret包含了三种东西:Longing, love and loss(渴望之物、爱、失去),这个词也能够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内容。


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想成为怎样的人吗?

电影的最开头以女儿在一段老旧的录像中问父亲:“你在11岁的时候,你认为你现在会在做什么?”为开端。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会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即长大后想做什么。也许你的答案是医生、科学家、或老师。即使我们长大后只不过是一个不怎么厉害的“普通人”,但是我们也曾怀有着梦想,甚至至今仍有。

ENTP INTP ENFP INFP最怕被问到的问题_哔哩哔哩_bilibili

虽然梦想并不是这部电影要讲的主旨,但是父亲包容与积极鼓励的心无疑给女儿的人生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父亲的存在困境

相比父亲给女儿的积极鼓励,他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很乐观。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猜测到的信息包括婚姻失败,事业不明朗,经济上有困难等。最关键的是,他似乎有情绪病如抑郁症。所以他在存在上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境,而面对这一切,他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倾诉对象以及方式去释放,也许这也是他喜欢跳舞的原因,因为跳舞是一种很原始的表达和发泄方式。

父亲在房间里痛哭
对人生的无望
对呼吸(生存)的低欲望
对死亡的低恐惧

当然,这次度假也可以是一种解压方式。假期对于小朋友总是充满新鲜和探索可能性,而对大人来说也许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去喘气的空间。虽然女儿比较早熟和细心,但她也无法能够体会到成人的困境。无法想象父亲那样坚实的身躯,背后的内心却是那样脆弱。这也是导演夏洛特的一个遗憾,所以促成了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

即使我们不在一起,也共享同一片天空_哔哩哔哩_bilibili

父亲在吵架那夜到底有没有自杀?

在旅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儿因为不满父亲没有上台和她演唱地置气地说出了那句很伤人的话。

事后父亲自己先回房间了,他打开了摄影机查看以往的录像(他在很多次深夜也在查看着录像来寻找慰藉)。最后他跑出去走入了海中(有网友分析说父亲在海里那晚确实是自杀了,影片不一定是正序播放)。但我从影片中父亲吵架前和吵架后、走入海中的服饰一致推断父亲那晚并没有自杀(隔天他在泥巴浴中的伤口也印证了这个猜想)。

父亲在多个夜晚都凭借观看与女儿的录像来度过
决定去海边前
捡起陌生人的烟走向海边(低自尊行为代表低生存欲望)
走向海边(与夜宴、房间的服装一致)
肩膀的红点也许是前一晚海边的浪拍打的

舞池与舞蹈的象征

舞池从始至终穿起了整部电影,出现了数遍。而舞池的片段速度非常快,细心的网友可以试试调0.5x倍速去慢播细节。影片的开始,是成年的女儿睁开眼睛,预示着开始回忆与父亲的种种。而后面的几次女儿则在寻找父亲,父亲也开始出现在舞池中,并一直在跳舞。

我认为舞池代表着困住父亲的空间,而父亲在里面跳舞其实是一种“挣扎”,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在某个舞池的场景中,背景音乐一直在唱着Help me Help me.

那父亲最后是否挣脱了困境呢?

我们在影片的最后看到父亲拿着摄影机走回到舞池的一幕,这也许预示着父亲最后并没有摆脱他的“困境”。也许他没有能摆脱困境,并选择了告别人间(仅猜测)。所以才有了导演的遗憾,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电影。


This is our last dance & Under Pressure

在返程的前一晚,两人拍了照留念并一起跳了舞,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跳舞(女儿并不爱跳舞),也是最后一次。而音乐是David Bowie与Queen的合唱名曲Under Pressure,这首歌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身处于压力环境中,而这种压力很容易压垮人们,而爱是消解这种压力的最好方式。附上部分歌词,这也是这个片段要表达的意思:

Can't we give ourselves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Cause love's such an old-fashioned word
And 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 the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
And love dares you to change our way of caring about ourselves
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Under pressure
Under pressure
Pressure

这个片段是本片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场景之一。这个场景也最能表达导演提及的词Hasret包含的三种东西:Longing, love and loss(渴望之物、爱、失去)。该片段是由两段虚实结合的舞蹈组成,一是小时候的真实发生的舞蹈,另一段是在黑暗舞池中的挣扎。

Under Pressure in Aftersun 晒后假日_哔哩哔哩_bilibili

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虚实的两段舞蹈有很多细节是对应的。

1、开始共舞。真实情况中,女儿一开始并不愿意跳舞,最后父亲拉她上前后,在虚幻的黑暗舞池中女儿也走到父亲面前。

2、拥抱这一刻。在真实情况中,父亲紧紧抱着女儿,女儿在父亲坚实的肩膀中享受温存。在虚幻的舞池中,女儿抱住了痛苦挣扎的父亲,父亲则像将死之人最后抓紧了一根救命稻草那样,在挣扎后也安心地抱着女儿度过最后一分钟。而音乐也在这里转向了悲调。

救命稻草
温存

3、推开你。最后在两个场景中女儿都把父亲推开了,而这时父亲的脸在现实和虚幻两个场景中却是不同的。现实中的他还维持着父亲表面的一贯的笑脸,而在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这个推开也是导演最大的遗憾,她不但不能在父亲挣扎时帮助他,还推开了他,说了一些难听的话。

现实中的他还维持着父亲表面的一贯的笑脸
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
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

虽然没有如果,但是如果有如果,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抱紧你说没关系,都会好的。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一些曾因一些事情而离开的人想说的话。那些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被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但我们却不会将他们遗忘。

导演给订阅者(实际上也是给观众)的信
真实情况的父亲与女儿

 4 ) 翻译一下导演写的信

A24新闻信收件人:

见信好,希望你是自愿订阅,而不是收到了群发的垃圾邮件。一般在周二下午,我都在接受心理治疗。但这周我在飞机上,听着Tindersticks乐队为电影《正午之星》创作的原声带,前往洛杉矶参加我的第一部电影——《晒后假日》10月21日的上映式,并给你写信。这怎么看都像梦境一般不现实,所以请原谅我接下来的话。

回忆是个抓不住的东西,细节总是朦朦胧胧,变幻无穷。越是努力回想,就越是难以看清。对回忆的回忆总是无休止地自我腐蚀。我最近开始觉得,情感比回忆更强大,但它也很棘手。因为在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刻,回忆当时你的情感时,你会开始感受那个时刻对你现在意味着什么,并被这一新的情感影响。在土耳其语这个富含大量难以被翻译成英文词汇的语言中,有个词叫hasret。hasret的意思包含了渴望、爱和失去。它特别符合上述语境和这部电影。

《晒后假日》是关于90年代后期,一个30岁的父亲和他11岁的女儿在土耳其度假的故事。通过20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女儿苏菲的视角,隐晦地展开叙述。隔开一段时空距离,回忆这段亲密往事。Hasret。说实话,关于剧情我不想说更多了。这部电影最好是不看任何解读,不看我们超棒的预告片,只是带着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我只有用电影语言才能最好地表达它积累的情感,而不是用文字或其他媒介。这部电影也给你留了空间,我希望你能占据它、填满它,从而感受它。

我想说的是,《晒后假日》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它是许多人才华和努力的结晶,包括一些我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他们把剧本里的文字提升了一个高度,我对他们的工作充满了骄傲与感激。合作是电影拍摄最特别的地方,也正是通过合作,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给了我最纯粹的意义感和快乐。我何其有幸能够制作这部电影,何其有幸能有机会与你分享它。

在结束这封信之前,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晒后假日》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私人电影。大部分电影当然都是,但这部电影私人化的程度更深。关于这点,我想要说的重点都包含在荧幕上的145,440帧画面里了。这部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其中包含着的一段真实是我的,包含着的一份爱是我的。电影里附带了许多照片、各种形式的录像,所以好像也应该在此附上一张。这是我爸爸和我的照片,也是我想要制作这部电影的出发点。两个人的都是单人照,因为在那个还没流行自拍的年代,我们的合照很少。照片里的我10或11岁,是电影里苏菲的年纪。我爸爸31或32岁,比我现在年轻一点。我们恰好在土耳其。

Sincerely,

Charlotte

 5 ) Last Dance

《Aftersun》

享同一片蓝天,与你一起,真好

总有一段假期你忘不掉,总有一些人你来不及理解。好不容易长大过后,等到终于能与你感同身受,才发现再也回不去那个午后。断续失真的DV影像,画面质感虽然老旧模糊,早就将悲伤泪水销干抹净;录音质量尽管破败嘶沙,却过滤掉失声痛哭只留欢笑。这一切都好似明媚喧闹的细沙碧浪,尽是慵懒惬意,年幼的我怎能发现父亲不经意间泄漏的难过压抑。现在我组建了家庭,同样有个孩子,过去美好的点滴回忆猛然间蒙上伤感的滤镜,原来曾经享受过的无忧肆意,都有父亲你在背后的痛苦痕迹。最后,随着经典的一首Under Pressure,父亲的阴郁倦态一扫而空;伴着鼓点的一场Last Dance,父女的隔阂间隙逐层消解。他们紧紧拥抱,如此亲近,下一刻的别离或许是另一个夏天期待的开启。

晒伤的那个假期,总是异常开心,伤感难忘,庆幸我的记忆没有融化,仍然能够记起我们舞蹈相拥的模样。

【更新1】BJIFF 2023.4.20——18:30——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CINITY影院)——6排28座——我和CWF

 6 ) 富有魅力的处女作 柏拉图式的<迷失东京>

评分 A 作者 DAVID EHRLICH 全文网址://www.indiewire.com/2022/09/aftersun-review-1234758492/

Charlotte Wells的《Aftersun》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部诚实的电影,讲述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失去的人——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不在——也同时是一次令人心跳停止的关乎追忆自己的演出。在这样一段稍显迂折却温柔的故事中,你感到它小到足以放在一张即印相片或挤到一台老式摄像机的LCD屏幕上,然而Wells创造出的电影逐渐的在所设定的框架外产生回响。随着与最伟大的Freddie Mercury来到狂热的高潮, 《Aftersun》身上沉重的负担开始颤抖,为那些我们不能丢下的一切,以及我们那些最初不知要带走的一切。

Under pressure

当Sophie(杰出的新人Frankie Corio贡献了极其逼真的表演)想起她的父亲时,她想起了他们在90年代末一起度过的土耳其节日。那次旅行她刚刚12岁,而由Paul Mescal(以绝佳的状态早早地跃入父亲的角色)饰演的Calum,当时32岁。步入成年的Sophie重新观看着她和Calum在那个假期共同录制的影片,急切想寻找当时作为孩童的自己可能遗漏的线索。而线索是什么?这不重要。 在《Aftersun》中的家庭录影和35mm半想象的场景中都在暗示Calum正在与心魔搏斗。然而在他们父女难得的相处时间里,他尽最大努力向女儿隐瞒这场斗争。Wells拒绝透露关于Calum的更多的细节,像Sophie一样,我们只能在这些碎片中寻找,祈求去填补与这个她认识并失去男人之间魂牵梦萦的空白。潜移默化般,我们能凭直觉感受到她正被一些无法形容又总是遥不可及的感觉困扰,就像她十几岁前骨瘦如柴的肩膀之间的皮肤,被Calum涂上防晒霜般。我们感受到她正在绝望中重温着摄像机的镜头,而她这样做是因为她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Wells巧妙的结构使《Aftersun》能够从双重视角展开,使我们似乎同时通过成年人和儿童的眼睛进行审视。镜头有时会停留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记录着他们认为没有人能看到的私人时刻,就好像这部电影本身在怂恿我们做出最坏的假设。Gregory Oke模糊而有触觉的摄影暗示了一种更为敏锐的解读,其蛛丝般的纹理让人想起Lance Acord作品,让人感觉像是《迷失东京》柏拉图式的复刻. 我经常想起Sophie试图在镜头上采访Calum的场景。她的爸爸让她安静,并把摄像机关掉。“好吧,”她说,“我只会把它记录在我的小相机里。”她当时并不知道,但就是这一个镜头,她将在余生中反复的去浏览。

 短评

他真的,长了一副抑郁症很严重的脸。

3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保罗麦斯卡居然都能演爹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里青春靓丽的男高中生……夏天故事、回忆散文屡见不鲜,但能像导演的长片首作拍得如此具有层次感实在难得。影像、回忆、梦境、现实多重交织,破碎的意识和危险的幻想为影片着上一层忧郁的文学质感。尤其声音的渐变、叠化、舒展,处理得相当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十一岁的假期充满了牵绊、暧昧与困惑,所有陪伴的欢乐缠绕在摄影机录下的诀别一刻,回看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悄悄奏响一支肝肠寸断的夏日终曲。

7分钟前
  • 少于无
  • 力荐

《晒后假日》让我想到《捕香蕉鱼的好日子》。影片信息给得如此克制,但只要有过想死念头的人,看到那位父亲的第一眼,大概就能辨别出那种意志。对于一个真正决定自杀的人来说他爱的人是无法成为留住他的理由的,但在此之前是最有力的借口,《晒后假日》展现的就是女儿作为借口和父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温暖、轻缓但有沙砾般粗糙感和灼烧感的时光,只不过她当时意识不到,只有在多年后两人镜面般位置互换时才能从影像和回忆里一点点窥见父亲的心境碎片,才能理解那首生日歌的意义,舞蹈的意义,“无论如何我都爱你”里“无论如何”的意义

10分钟前
  • 店长
  • 力荐

“父亲也是人”,一旦在午夜梦回时悟到这一点,余生也就难得安宁。

11分钟前
  • 韩松落
  • 力荐

如果说前面的舞池镜头是让我眼睛刺痛的同时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口上,那最后十分钟就好像银河哗啦一声,向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2022最佳

13分钟前
  • sweet tea
  • 力荐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完我一直在想父亲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真的交代,但我想应该是自杀了,从电影里面一些父亲的镜头能看到他的抑郁和痛苦,而且这也是成为了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吧,对于她的回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是父亲最痛苦的时光,演员和剪辑都让人难以相信是电影,真实的就像是导演把脑子里的记忆灌入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18分钟前
  • poorbutcool
  • 力荐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20分钟前
  • 泳祝
  • 推荐

温柔细腻、令人沉醉的处女作,年度十佳。1.片头的DV画面与一连串破碎、模糊的蒙太奇,恰似全片的预演,随即切入的黑暗舞厅中成年女主闭目&睁眼的特写,也将影片标记为一次对儿时记忆的重构之旅,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舞动空间也如穿透岁月雾墙、想象填补真空。2.碎片式的场景,配上精妙的转场、叠化、移焦,予人回忆与幻梦的特质,连绵又不无断裂。3.限制性视角、高饱和的色彩与低回忧伤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微末平常如电话亭、走廊道的事物都浸染上直戳人心的情感力量。4.或许,电影能够唤起的最弥足珍贵又绵延久远的,正是无可名状却无比广阔的情感、情绪氛围,曾新鲜暖融却尘封已久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人难免、后知后觉的怅恨与恍悟。5.大量镜面反照,借助电视、DV与镜子构建多重空间。6.安哲般的横摇长镜变换时空,穿透岁月的凝望与拥抱。(9.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还是处女作!“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本片为极个人化的童年回忆,11岁女儿随父亲的海边假日之旅,什么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又似乎都发生了,编导让你在尽情享受父女美好时光的同时,去探索人生与情感;过去的录像视频及35mm 拍摄的当下、未来、真实、幻觉混杂组合,尽显电影影像及视听组接之美、之迷!看后也阅读了一些豆友们的解读,各具特色,足见这部处女作的光彩。新技术设备使编导、演员、摄影从过去的技术控制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影视作者更可以像小说家一样自由地用“视听笔”去自书己见,自写其爱,自创风格喽!赞数字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作者们!

2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年度最佳。视听明明很炫技,情感仍然很真挚。同样年纪去回望记忆里的父亲,才是最深情的女性凝视。

34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屡屡觉得它该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刻意埋藏戏剧性爆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引爆的憋闷,更不用说有画蛇添足之嫌的时间跨越回溯。可惜的是浪费了小女主天赋的表演才能和充沛细腻的情绪。

40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看了四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能怪男主角演不入戏,这个人物就不合理。一个算不上中产的,精神bum(喜欢练太极,早育、离婚、单身,坐大巴出游),在看起来像80年代的欧洲花了850镑买了块土耳其地毯。electronic wabisabi的核心要义还得是有产阶级的空虚感啊。你无产阶级闹啥呢。前有sink or swim,后有索菲亚科波拉的那个父女同游,真的不必浪费钱拍这种东西了。

45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50分钟前
  • zanc
  • 推荐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5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一部细腻而感伤的私电影,名字起的是真好,年幼的我可以肆意去感受海滩烈日的温暖,无视大人世界里的各种错杂,即便受伤自有父亲去抚平一切,当那绯红的晒斑褪去后所有的难过与痛苦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段DV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欢笑,经年之后回顾起来才想起背后的苦痛而失声痛哭。留白做的精彩,略去了各种缘由,那些哭泣和漫舞都充满想象,作为处女作处理的非常高级。

53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夏天结束了。叙事藏的很深,全靠一些蛛丝马迹暗示,甚至直到结尾都不能确定那些日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不就是我们对童年那些看似开心记忆的留存吗?父女之间的情感展现的太细腻了,很多细节在看完后越品劲越足,作为第一部长片,实在惊人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